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也就是上圖這位,原名愛新覺羅·玄燁,8歲從他的老子順治皇帝手上繼承皇位,直至69歲去世,當了61年的皇帝。#青雲導師團#

康熙被普通的中國人所熟知,離不開兩部電視連續劇,一部是張國立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訪記》,一部是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正是這兩部電視連續劇的熱播,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康熙,也正是因為《康熙王朝》結尾的一段評說,讓人們知道康熙居然被稱為“千古一帝”。

縱觀歷史,康熙自所以被有些史學家稱為“千古一帝”,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史實:

第一,智擒鰲拜。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第二,平三藩。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第三,收復臺灣。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第四,平葛爾丹叛亂。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第五,抗擊沙俄入侵。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功績,比如親政後禁止跑馬圈地、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治理黃河以及採取的多民族融合政策等等,他的這些措施和政策很大程度上穩定和加強了清政府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削弱了民族矛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早期的康熙確實是一個明君。

但稱其為“千古一帝”,則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青雲導師團#

首先,不想當一個傀儡皇帝,鰲拜不得不除;其次,三藩不得不平,否則以漢人為主體的三藩,嚴重威脅滿清的統治;第三,葛爾丹的叛亂不得不平,不平西北將永無寧日。但我們仔細來看,這三項被後世所吹噓的歷史功績,其實都是為解決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維護滿清的統治而不得不為之,與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無絲毫作用。

再來看抗擊沙俄入侵,這只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有尊嚴的國家,所必須採取的行動,只要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一個合格的統治者,都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康熙只是合格而已。

至於輕徭薄賦、禁止跑馬圈地、與民生息等這些政策,根本上來講,是為了治療亂世的戰爭創傷,何況這個創傷本就是由滿清所造成。這只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在亂世之後所必須採取的政策,與“聖”一點兒邊都不沾。

這樣看來,所謂的“千古一帝”康熙,唯一值得稱道的歷史功績只有一項,那就是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與被史學界公認的“千古一帝”的秦皇漢武唐宗相比而言,康熙皇帝玄燁更是弱爆了。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首先是秦始皇嬴政,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更有人稱其為“始祖龍皇帝”,他滅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中央集權制度;他立郡縣,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地方行政制度;用三公九卿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央行政制度。他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極大加強了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由此種種,“千古一帝”,秦始皇當之無愧。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其次再看漢武帝劉徹。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的先河。在武功上,漢武帝更是“皇帝中的戰鬥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疆拓土,國威震天下,他奠定了大中華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更是他,讓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自信、自尊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名副其實。

被嚴重高估的康熙皇帝:吹噓出來的“千古一帝”

最後我們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通過飽受爭議、被人詬病的“玄武門之變”上位。當了皇帝的李世民,在其長達二十三年的貞觀之治中廢三公九卿,行三省六部制,強化了封建中央集權統治。他完善了科舉制度,極大地削弱了氏族對中央集權的掣肘和影響,為寒門士子提供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夯實了統治基礎。在軍事上,更是東征西討,北伐南攻,將唐朝的西部疆域擴大數倍。因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能力、懷柔的民族與外交政策,受到萬國來朝,成為各國的宗主國與天可汗,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青雲導師團#

所以說,在滿清的諸多皇帝中,康熙皇帝無疑是非常傑出和優秀的,但與中華民族歷史上真正的“千古一帝”相比,則相去甚遠。

他被史學家“高估”了,他的“千古一帝”的美名,更是被吹噓比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