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正文共:1521字 9圖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此次與各位分享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因其內論述了藝術作品產生美感的原因,遂斷續截取整理,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可能會助於攝影的理解。

文內攝影作品全部來自於瑪格南攝影師Steve McCurry。其最著名的作品是下面這張《阿富汗的女孩》,看完朱光潛的《無言之美》,相信你更能理解這照片為什麼這麼有名。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繼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能引美感。

盡美盡善的條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違背美術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這句話講得通俗一點,就是說美術作品不能說謊。不說謊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我們所說的話,就恰似我們想說的話。二、我們想說的話,我們都吐肚子說出來了,毫無餘蘊。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先從事實下手研究。譬如有一個荒村或任何物體,攝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術家把它畫幅畫。這種相片和圖畫可以從兩個觀點去比較:第一,相片或圖畫,哪一個較“和自然逼真”?不消說的,在同一視閾以內的東西,相片都可以包羅盡致,並且體積比例和實物都兩兩相稱,不會有絲毫錯誤;圖畫就不然,美術家對一種境遇,未表現之先,先加一番選擇。選擇定的材料還須經過一番理想化,把美術家的人格參加進去,然後表現出來。所表現的只是實物一部分,就連這一部分也不必和實物完全一致。所以圖畫決不能如相片一樣“和自然逼真”。第二,我們再問,相片和圖畫所引起的美感哪一個濃厚,所發生的印象哪一個深刻,這也不消說,稍有美術口胃的人都覺得圖畫比相片美得多。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雕刻塑像本來是無言的,也可以拿來說明無言之美。所謂無言,不一定指不說話,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靜體傳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這種分別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見。中國有一句諺語說,“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所謂怒目,便是流露;所謂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頭閉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別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愛神的雕刻,她們男女都是瞎了眼睛。這固然根據希臘的神話,然而實在含有美術的道理,因為愛情通常都在眉目間流露,而流露愛情的眉目是最難比擬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尋思。當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為此,但這些也許是人類不用意識而自然碰的巧。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以上是從各個藝術中信手拈來的幾個實例。把這些總結到一起,我們可以得一個公例,就是: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儘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裡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美術家完成了一件作品,自己覺得有創造的大力,當然快樂至極。旁人看見這種作品,覺得它真美麗,於是也愉快起來了,這就是所謂的美感。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那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圖畫呢?因為相片上的一影一行,件件都是真實的,而且應有盡有,發洩無遺。我們看相片,種種形影好像釘子把我們的想象力都釘死了。換句話說,相片把事物看得忒真,沒有給我們以想象餘地。所以相片,只能抄寫現實界,不能創造理想界。

攝影中的無言之美

到這我想,相片究竟能否有其獨特的理想界?是否可以像雕塑一樣,比如我捕捉到了人物的某個神情,或受外界刺激後的反應瞬間,這是否能給人以想象餘地。這是完全可以的,當然這也是很難的,捕捉這樣的畫面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再反過來想,畫畫時,你肯定不願意把一些影響你要表現主題的內容畫進來。攝影也一樣,應盡最大可能去避免或削弱無關事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