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攤開四川旅遊地圖,目光沿著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一個叫薛城的小鎮後,你所看到的城鎮村寨的地名,都具有典型的少數民族特徵。恰好應了那句詩:西出薛城無鄉音。當你收住惆悵的思緒,將眷念的目光再次停留在薛城,停留在鎮旁一個叫做“籌邊樓”的景點時,一股探古尋幽的衝動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濃郁羌風滿古鎮西出薛城無鄉音

如果要領略“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雄渾蒼涼意境,地處雜谷腦河與孟屯河交匯處的邊陲小鎮薛城,一定會作出確切的詮釋。它坐落在熊耳山與筆架山之間一個狹長的坡地,險山環抱,孤城獨守——這是川藏茶馬古道必經的隘口,在唐朝是名副其實的邊塞重鎮。

作為一座古鎮,薛城的歷史確實十分悠久。它古為氐羌之地,地處藏羌漢結合部,川甘茶馬古道穿越全境。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為抵禦全盛時期的吐蕃由青藏向四川盆地擴張,位於內地通往藏區的茶馬古道隘口的薛城,在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設立的薛城戎基礎上,升格為薛城縣。歷宋、元、明、清,薛城一直都是州縣所在地,直至1946年才改名薛城鎮。從古至今,它歷來是保一方平安的邊陲重地。

從成都出發,循著317國道綿延的車轍向前,行駛不到200公里,便來到薛城門外。此時,只需跨過繞鎮而過的雜谷腦河上的大橋,沿著展示古鎮發展歷程的浮雕牆的茶馬驛道前行,便可徑直進入鎮內。

一千多年來,曾經多次作為歷代戍邊之城的薛城,深深地烙下了民族融合的印跡。映入眼簾的,是參天大樹掩映下的仿唐民居和川西四合小院;是售賣羌繡、手鐲和傳統小吃的羌風商鋪;是往來穿梭的身著羌、藏、漢各色服飾的人群。一問,方知薛城所在的較場村有原住民近四百人,目前雖然已經是羌、藏、漢雜居,但仍然以世代聚居於這裡的羌族人為主。鎮內有東西走向的前街、后街兩條街道,有東、西兩座城門。東門至西門長數百米的前街,在儘量保留原有古鎮佈局和特色的基礎上,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臨街的房屋院落修復翻新。細看,一些改造的院牆、屋柱、門框等建築物,老舊的物件隱約鑲嵌其中,而建築的牆面即便是新築的,但仍採用以本地石塊壘砌的修建工藝。在遊人眼裡,雖然少了一些滄桑之感,卻也古風盎然。

薛城所在的理縣,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個古老小鎮。左頁圖為阿壩州境內一座羌寨碉樓,本頁下圖為尋常的羌族人家玉米豐收,懸掛風乾的景緻。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由於地域原因,薛城主產玉米、小麥、蕎麥和馬鈴薯等。因此,玉米麵做的金裹銀蒸蒸飯、小麥蕎麥做的刀片子饃饃和麥粒子、馬鈴薯做的洋芋餈粑等傳統小吃,格外有誘惑力。擇一家民風濃郁的餐館坐定,品種繁多的風味小菜,如鹽韭菜、蒜白菜、豆腐乳、水豆豉、土豆花、酸圓根等,令人胃口大開。經餐館老闆介紹,方知早年在當地的盛宴上才能品嚐的香豬腿、刺龍苞、驢耳韭、野山菌、核桃花等,如今也能在平日提供,令人大快朵頤。

另外,若你是個三國迷,薛城附近的姜維城,是不可錯過的一處尋訪歷史之地。遺憾的是,詢問當地人,他們只知道此城曾經位於鎮東不遠的山麓。遺蹟已不可尋。但是,關於姜維城,世間仍然流傳一個頗有神話色彩的傳說。蜀漢以前,羌族婦女能征善戰,諸葛亮遣大將軍姜維到汶山(今四川汶川、理縣一帶)平亂,屢被當地羌族女兵打敗。後來諸葛亮在挑花圍腰上織符咒送給羌女,羌女被圍腰上的豔麗圖案吸引,爭相系戴並效仿編織。從此,符咒迷住了她們的心。時間一長,她們便只知挑花刺繡而不思打仗征戰了。

傳說固不可全信。但這種挑花藝術經羌族人民長期的實踐和提煉之後,既汲取了漢族挑花刺繡的基本針法,構圖、紋彩又繼承了古羌文化的傳統,早已具有羌族的風格和特色。如今,羌繡早已成為獨特的藝術珍品。

薛城鎮內籌邊樓見證戰爭與和平

薛城的文化底蘊,既在於其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和民族融合之地的重要特質,也與當地一座平地突起的小樓有關。此樓,名為籌邊樓。

籌邊樓始建於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位於原薛城小學內巨石之上,雄偉壯觀。樓為正方形二層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高18米,四角飛簷,青瓦紅柱,恰似一顆煥發異彩的明珠鑲嵌在危崖之巔。

就具體建制,底樓為正方形,邊長7.38米,高4.43米。樓內中部的4根立柱隔成一神龕,神龕上嵌有介紹籌邊官員李德裕生平事蹟的木製牌匾,給人以肅穆之感。樓外東南兩面建有半圈欄杆,欄杆柱頂為須彌座上託蓮花瓣。二樓高3.6米,有繞樓一週的欄杆,中為方形大廳,邊長3.64米。在廳內,有李德裕伏案籌劃軍政事宜的雕塑,一副殫精竭慮之態;雕塑上方懸一匾牌,匾牌上“國強民安”四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四周板壁及頂部望板,彩繪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內容多為李德裕籌邊的故事,如商討軍事、協商政務、勘察地形、操練士兵等,人物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見證著籌邊樓的榮耀和滄桑。大廳四面各開方形大窗三幅,廳外有一週木柵欄走廊。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佇立廳外廊道憑欄眺望,山坡上樹林裡隱隱可見羌寨碉樓,雜谷腦河裡的雪水泛著清亮波光。環顧四方,青山如黛;放眼天邊,雪山皚皚。當年李德裕在此憑欄,感慨萬千地寫下詩句:“萬里籌邊處,形勝壓坤維……分弓了,看劍罷,倚欄時。蒼茫平楚無際,千古鎖煙霏……”如今遊人們佇立籌邊樓之上四望,無不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北有高聳的熊耳山、筆架山為其屏障,南有如屏的馬鞍山為其依託,清亮的雜谷腦河水自西向東在樓下奔流,蔥蘢的蘋果樹、花椒樹環繞簇擁。鳥瞰古老薛城,街巷縱橫,屋舍櫛比,雜谷腦河橋上商販穿梭,傍城而過的317國道上車來人往。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據薛城民俗博物館的負責人介紹,如今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籌邊樓,曾毀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場罕見的大洪災,現存的籌邊樓是清乾隆年間修建,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由於多年風雨侵襲,已有倒塌的危險。2005年,四川省及阿壩州、理縣投入資金27萬元,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保證安全”的原則,對籌邊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2008年汶川大地震,此樓部分受損,當地政府又及時進行了維修。並在籌邊樓周圍新建映月亭、聽溪亭和望山亭等人文景觀,加強了對籌邊樓的管理和保護,供遊客免費遊覽。如今,籌邊樓已成為阿壩州百里藏羌文化走廊中的一處靚麗景觀。

站在籌邊樓上,憑欄遠望,岷江從大山深處一路奔襲而來,眼前峽谷深切,溝壑縱橫的狹長地帶是岷江大峽谷的所在。江邊的低地呈塊狀分佈,人類活動的痕跡沿著河流生髮,逐漸佈滿充滿了藏、羌特色的民居。

另外,在現代史上,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曾在雜谷腦河流域建立蘇區,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者們曾決策於籌邊樓上。在薛城名為寧江門的古城門券拱外側,刻有“為中國的獨立自由奮鬥到底”等標語,迄今清晰可見。

熊耳山下,雜谷腦河畔,早已不見旌旗狼煙和刀光劍影。薛城古鎮與籌邊樓,亦是戰爭與和平的見證者。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萬古良相鎮此樓薛濤題詩天下聞

在這藏、羌、漢雜居的地區,驀然置身莊嚴的大唐邊關,真切目睹悠遠的大唐風韻和現代史上的戰爭與和平,令人恍如隔世。具體來說,尤其令人感懷的便是前文提及的籌邊官員李德裕,以及後來登上籌邊樓、留下千古名作的女詩人薛濤的故事。

當年,唐蕃對峙,邊境戰事頻仍。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為加強戰備、激勵士氣、籌措邊事,在薛城古鎮修建了“籌邊樓”。據《理番廳志》記載:“李德裕克吐番……於松建七層樓、茂建鎮岷樓、維建籌邊樓、汶建七盤樓以重邊防。”這李德裕頗有戰略眼光和講究鬥爭策略,他並沒有把籌邊樓作為純粹的軍事要塞,而是將此樓同時作為與少數民族首領調和關係、聯絡感情的交際場所。據《通鑑》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由此可見李德裕建此樓之後,並未有絲毫懈怠,反而備加警惕。

籌邊樓上鶯歌燕舞,籌邊樓下厲兵秣馬。在這一時期,李德裕組建軍民一體的“雄關子弟”,積極改善糧草供應方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邊疆衛戍格局。在他的任期內,收復過被吐蕃佔據了長達60多年的維州城(今阿壩州理縣),從而成功地西拒吐蕃,南拒南詔。因李德裕政績卓著,清政廉潔、頗有名望,老百姓在籌邊樓內塑其像,供世人參拜祭祀。此後,李德裕在唐文宗時期兩度為相,因政績卓著,被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11月,李德裕奉調離蜀,唐蕃之間隨即衝突又起。此時,一位真正令籌邊樓聲名遠揚的人物,心懷對李德裕的景仰,憂慮著動盪的邊境,思緒萬千地登上了此樓。她,便是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

317國道向西,掠過阿壩州理縣,小鎮薛城上的籌邊樓

李德裕築造籌邊樓,薛濤令籌邊樓聞名天下。這兩個才能之人,都在那個巨石之上的木樓,留下了供後人瞻仰的佳話。左頁上圖為薛城周邊一羌族民居;右頁上兩圖為成都望江樓公園內的薛濤井和雕像;上圖為李德裕畫像。

薛濤登籌邊樓,不僅僅是瞻仰憑弔。但誰也不會想到,恐怕連薛濤本人事先也想不到,一首氣勢之大、境界之高、寓意之深的七言絕句,竟從扶欄臨風的她的口中吟誦而出:“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平臨雲鳥八窗秋”言籌邊樓之崇高,四望天高雲淡;“壯壓西川四十州”點明籌邊樓據西川形勝之地和李德裕建樓的用意。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由於將軍們眼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戰爭的威脅。區區一位從九品官階的校書,何來如此膽略與卓識?

其實,早在薛濤初識提攜她的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時,便以即席所賦的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七言絕句而聲名鵲起。此後她在韋皋府邸參與一些案牘工作,後經韋皋舉薦成為“校書郎”,從事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在此期間,薛濤的眼界大為開闊,其詩章和氣質,已初具壯志和霸氣。然而,這似乎不足以培養她的膽略和遠見。老天不知是懲罰她還是成全她,她在權傾西川的韋皋府衙裡,不知不覺恃寵而驕,得罪不了少人。以至於後來連韋皋也不再護她了,將她罰至松州(今阿壩州松潘縣)。

松州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氣候惡劣,兵荒馬亂。身處如此蠻荒之地,薛濤開始反省自己的輕率與張揚。同時,她也對那一帶的風土人情、邊塞時局作了較為詳細的瞭解。登上籌邊樓的薛濤,其目光已穿越千山萬水,其詩意已是壯闊豪放,其情懷已是家國天下。樓不在高,有詩則名,籌邊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當然,對籌邊樓所在的薛城,薛濤也吟詩讚美:“梓橦塔下南溝水,筆架奇峰穿入雲,高登熊耳望美景,賽過江南是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