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個啥?

我不是很關注明星八卦,連電視連續劇都很少看,剛被提及原生家庭的時候,比較懵圈,不禁疑惑,“原生家庭”是個啥?


原生家庭是個啥?


查了一些資料,主要的介紹如下: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每個家庭都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新生和原生之分。

通俗來講,原生家庭就是指自己和父母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是個啥?


這個詞一般來說是社會學和心理諮詢方面的專業名詞,本來應該是中性的,但是在目前來看好像是帶有了貶義的色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互聯網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試圖向公眾傳輸一個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為模式的。

所以可以看到,育嬰育兒在談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談原生家庭,就連很多嚴肅的新聞報道,也把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來評判一番,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說遭到了濫用。

濫用之後,我感覺是把問題指向了問題的不好的一面,也就是說,通過互聯網的渲染,人們對於原生家庭的認知都集中在了原生家庭的負面了。

流行起來的原因還是在於概念的濫用,以及有人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的歸咎與父母,而一些心理工作者也喜歡用原生家庭來回應求助者的問題。

由此還產生出了原生家庭決定論,這個東西說起來是片面的,只是一些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

到此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以及其目前流行的原因找到了,我們就可以開始做進一步的分析了。

原生家庭是個啥?


首先原生家庭決定論是片面的,不考慮客觀實際的。

現實中有案例。1955年,美國夏威夷的考艾島一共出生了698名嬰兒,其中1/3被劃為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生在貧困家庭、父母離異或是關係緊張的家庭、父母酗酒的家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沃納教授率領一眾公共衛生專家,自這些孩子出生起,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2年的追蹤。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確實有2/3出現了嚴重的學習和行為問題,但另有1/3,負面經歷在他們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到了1987年,這些孩子成長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僅學業有成,還擁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

無獨有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說明原生家庭決定論的錯誤性。

那麼對於原生家庭我們應該客觀合理的對待,一來不是原生家庭決定我們會不會成功,二來,我也會有好的父母對吧。關鍵還是看後天的成長,不要將自己的失敗的責任推卸給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