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民俗 婚嫁

民俗,即民間習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中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來自於民眾,傳承於民眾,又內化於民眾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

襄陽曆史悠久,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民間習俗。“鄉隔十里地,風俗大不同”,這裡輯錄的是襄陽城(城郊)、襄州區部分地區的一些民俗。


襄陽民俗   婚嫁

過去,婚嫁大致分為看人、照門戶、過門、起媒、拿八字、擇期、過禮、過期、謝媒等幾個步驟。

【紅爺】東津稱婚姻介紹人為紅爺。即紅娘、月老、媒人。一般是兩對夫妻,一對是男方紅爺,一對是女方紅爺。稱丈夫為紅爺,妻子為紅奶奶,統稱紅爺。舊時,有“無媒不成親”之說,婚嫁中,紅爺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看人】男女雙方經紅爺介紹後,若雙方認為各方面情況符合自己的要求,便選擇在親戚家或者到集市上見一面,女方往往有姑媽或嬸孃、嫂子、姐妹等陪同,幫著拿主意。

【拿八字】彼此看上了,紅爺便將女孩的生辰八字,交給男方,男方在請算命先生推算,看八字合不合。如果女命剋夫或八字相沖,兩家就不能結成姻親了,如果八字相合,便由紅爺撮合,選擇一個吉日(一般是除4以外的雙日子),女方到男方家做客,俗稱照門戶。現今很少有這個程序。

【照門戶】這一天,男方家準備飯菜、糖果,並邀來姑、嫂等至親來作陪。女方也由至親陪同和紅爺一起到男方家做客。客人離開時,男方要給女孩及陪同來的親戚、紅爺包封子(紅包),叫打發錢,給女孩的要特別多一些。

【過門】女方到男方照門戶後,一般在三五天內,選擇一個雙日子,男方到女方家過門。這一天,男方要買上四襯禮,即四種禮物:一個禮吊子(三、五斤重的長條豬肉)、兩三斤重的一捆粉條、兩瓶酒(或兩條大鯉魚)、一盒點心,和紅爺一起到女方家認門。這天,女方也會邀來至親作陪,讓大家互相認識。

【接(請)過節】經過上述程序後,親事就算定下來了。逢年過節(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接(請)女孩到男孩家作客。男孩到女孩家接(請)的時候,要帶上四襯禮,四襯禮中的點心根據節日的不同而變化,如,元宵節要送湯圓,端午節要送粽子等。女孩從男孩家離開的時候,要給紅包,叫打發錢。

【起媒】也叫“要人”。男女雙方交往一年半載後,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男方父母買上四襯禮到紅爺家,請紅爺到女孩家商量結婚時間等事宜,這便是起媒。

【擇期】起媒之後,女方就聘禮、置辦傢俱、封子(紅包),甚至迎娶的車輛等,提出要求,紅爺往來奔走,雙方同意後即下聘禮,確定迎娶日期。迎娶日期一般訂在黃道吉日,或農曆雙日子。大多選擇初八、十八、二十八這幾天,寓意“要得發,不離八”。“六”也可,寓意“六順”。一般不選三、四,說是根據諧音不吉利。

【嫁妝】前些年,男方將彩禮錢交給女方後,由女方家長張羅置辦傢俱、衣物等用品,結婚這天陪過去,女方家條件好的父母或兄嫂也會置辦一些東西作陪,陪的東西,是結婚那天的看點,村裡人會看女方陪了幾床被子、哪些傢俱。隨著時代的變化,嫁妝也在不斷變化。八十年代末,三大件是縫紉機、電視機、腳踏車(自行車);九十年代初,三大件是三組合(床頭櫃、梳妝檯、寫字檯);再後來就是冰箱、洗衣機、彩電。現在富裕家庭的嫁妝,是汽車、房子、存款等。

【支客】結婚這天(包括前一天),事務很多,主人家忙不過來,就請關係好、威望高、能力強的人,主持、操辦喜事,這個人叫支客。支客負責迎接客人、安排席位、主持儀式等。婚禮場面大的,有分支客,如:主持儀式的另安排人,接親、陪上親的叫上路支客。

【過禮】結婚前一天,男方的支客(婚禮負責人)到女方家,再商量結婚這一天的事宜,包括娶親路線、包哪些封子(紅包)、上親(女方客人)到婚禮現場後怎樣招待等,便於第二天結婚時,順順當當,熱熱鬧鬧。

【迎客】結婚日前一天下午,來客放鞭放炮,以示祝賀;男方支客(婚禮負責人)聽到鞭炮聲,帶男孩及家人出門迎接。

【暖郎酒】結婚日前一晚,男方設宴待客,稱“暖郎酒”。暖郎席,要安排姑父、姨夫、姐夫等近親陪紅爺;席面上的菜要上兩次,要讓紅爺吃飽喝足,否則,明天不出力。

【梳頭酒】結婚日前一天晚上,女方設宴待客,稱“梳頭酒”。舊時,新娘要開臉,即用細繩絞去臉上的汗毛,還要縛高簪、梳妝等,現今是在結婚當天早上盤頭化妝。

【鋪新床】結婚日前一天晚上,主人家請兩位子女雙全、父母健在的婦女為新人鋪床。鋪床婦女邊鋪床邊唱歌,或有人專唱,圍觀者隨聲符合,每當唱完一句,大家齊喊“有啊”,也有喊“喜啊”,使鋪床隆重而熱鬧。鋪床者手端盤子或篩子,內裝有帶核的果子,如花生、紅棗、糖果等,以示新人早生貴子、子女雙全。鋪床時用圓餅(或饅頭又叫“大寶”)、蓮藕、蔥心、紅筷子壓在床頭,以示夫妻團團圓圓、情深意長。

鋪床歌

手端篩子喜洋洋……有啊

新郎請我們來鋪床……有啊

我二人走進新人房……有啊

進門恭喜新郎新娘……有啊

父母購買新人床……有啊

新鋪新蓋新衣裳……有啊

鋪床鋪床恭喜新郎……有啊

鋪床鋪床恭喜新娘……有啊

兩頭一摸五子登科……有啊

兩頭一按五子狀元……有啊

一把五指美又美,四塊金磚支床腿……有啊

二把撒糖忙又忙,我給新人來鋪床……有啊

三把撒,百家發……有啊

四把撒,孃家婆家一齊發……有啊

五把撒,父母雙全兒滿堂……有啊

六把撒,夫妻團團圓圓……有啊

七把撒在床裡面,得個兒子中狀元……有啊

八把撒在床中心,得了兒子得千金……有啊

九把撒在全床上,親戚六家都會發……有啊

十把撒在全屋裡,全家世代永遠發……有啊

我們已把床鋪罷,祝福新人早日抱娃娃……有啊

(此鋪床歌從前在襄東流行,歌詞時有變化。)

【娶親】舊時迎娶之日,新娘戴鳳冠,頂頭蓋,紅襖羅裙,拜別祖先後上花轎,由兄弟或侄輩男丁相送。男方要有專人拿席子,俗稱利亮席(也有叫“離鄉席”的),寓意娶親路上利利亮亮。有人拎籃子,籃子裡要準備禮吊(禮吊的中間切而不斷,寓意成親後不分開。或說“割不斷的親戚”)、魚、粉條、點心,點心往往拿出來,讓客人們吃了。男方娶親隊伍到女方家後,男方支客與女方親戚代表商議開門封子(紅包)、包袱(新娘子帶的日用品)封子等,男方須滿足女方提出的要求,有“抬頭把姑娘,低頭接媳婦”之說。女方親戚、朋友故意緊鎖大門,要開門的封子。男方要向圍觀看熱鬧的人群撒糖果;人聲鼎沸,十分熱鬧。女方不管怎麼鬧,但不能影響婚禮的進程,總歸“沒有接不回的媳婦”。門打開後,男方人員將女方準備的嫁妝裝上車。現今大件的嫁妝事先已送到新郎家,結婚當天是一些小物件,如:被子、帳子、臉盆、衣服、箱子等。嫁妝上車的同時,新郎拜見岳父、岳母,岳父、母交代姑娘、女婿婚後生活事宜。姑娘從此離開生育、養育她的家,免不了心酸流淚。一切就緒後,鞭炮聲響,發親(出發),迎親隊伍和女方送親隊伍,排隊上路。娶親路線也有講究,來時和回時不走一條路,叫“不走回頭路”。

【交換物件】接親路上,若遇上另一起接親的,兩新娘子人要交換物品,舊時是交換皮帶,現今不管什麼小物件都可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互祝新婚,另一方面是不要讓好事充了好事,趨吉避凶。

【鬧公公、鬧婆婆】

近些年流行鬧公公,鬧婆婆,主要是鬧公公。新娘子快到婆家時,人們故意留一段路,讓公公拉一輛紮了彩的板車,新娘子坐在上面,手拿特製的長鞭,趕著公公走,旁邊多人起鬨。公公臉上被人畫得亂七八糟,有紅有黑,頭上戴著紙殼糊的帽子,帽子兩邊分飄著小紙條,內容多是取笑嘲鬧的話。到了婚禮主辦地,還要在公公身上掛上煤氣罈子、煤氣灶和特製的大火鉗。這時需要婆婆上場了,婆婆也被人化了妝,戴著缺了一個鏡片的眼鏡,意思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身上掛著醋瓶,意思是吃醋。還有的連公公的兄弟一起鬧,也給畫了妝,在面前掛上紙牌,寫上相關的內容。也有制抬滑竿,讓公公和他的兄弟們抬著走,其形式大抵相似。


襄陽民俗   婚嫁

鬧公公、婆婆(網絡圖片)


【打紅】打紅即出示祝賀婚禮的禮品。親到後,男方的親朋放鞭放炮;姑父、舅父、姐夫按順序打紅,過去大多是送給新郎新娘的匾額、被單、毛毯、衣服、水瓶等,現今大多是上賀禮。

【三拜、改口】打紅結束後舉行三拜儀式。新郎、新娘進入正屋,進門時,忌踩門檻,要邁過門檻。在主持人的吆喝聲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拜後,舉行改口儀式。新娘結婚前,稱新郎的爸媽叫“叔叔”、“阿姨”,這時改口叫“爸爸”、“媽媽”。新娘叫過“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應答之後,爸爸、媽媽給新娘紅包。

【入新房】三拜儀式結束後,牽親孃娘把新娘攜扶進新房內,夫妻喝交杯酒、互換鞋子穿一下,表示同心。上世紀八十年代時,還有搶新房之說,意為夫妻誰先進洞房,誰將來當家。牽親孃娘大多是男方的親朋,牽親孃娘會有意地把新娘拉住,讓新郎先進洞房。現今,由新郎揹著或者抱著新娘進新房。

【洗臉】進洞房後,會有晚輩(十歲左右的孩子)給新娘端來洗臉水,新娘象徵性地洗一下臉,要給端洗臉水的小孩打發錢。

【鬧房】之後有客人鬧房,與新娘子嬉鬧,開玩笑。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參加,即所謂的“三天無大小”。

【斟酒】在婚禮主持人的帶領下,新郎、新娘一同給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逐席斟酒。斟到近親(姑父、母,姨夫、母,姐夫、姐姐等)時,這些親戚要給新娘子打發錢。舊時這些近親晚上留下吃完飯,專門斟酒。

【上親席】送新娘到婆家的客人叫上親。因為新郎家有鬧新娘的,上親有所不便,主人家便安排上親在一個避開主婚宴的地方進餐,並安排與上親熟悉的、或威望高的人做陪。新娘進了婆家門,紅爺使命結束,午宴沒有紅爺專席,也被安排陪上親。有“新娘接進房,紅爺撂過牆”的說法。

【端茶】新婚第二天早上,新娘要給新郎的長輩敬茶,所謂的

“茶”就是用雞蛋、瘦肉、粉條做成的早餐,新娘給每位親戚都端一碗,親戚們在接過“茶”之後,送上紅包,表示祝願。

【送頭油】在新婚第二天上午,新娘的兄弟或侄兒到新娘子家裡給新娘子送洗髮水、護髮素之類,也就是送梳頭油。真正的目的也許是養育了女兒一場,父母掛念女兒,孃家人每天能看一下,心裡放心踏實。因為第三天孃家還要來接新人回門,故有“三天不斷孃家人”之說。

【回門】第三天一大早,新娘的兄弟或侄輩來接(請)新婚夫婦回孃家,俗稱“回門”。回門時要帶上四層禮。男方要給來接的人打發錢。新郎新娘午飯後要返回男家,謂“三天不空房”。若女方家在結婚那天沒設宴待客,便在這天舉行,稱為“回門酒”。

【謝媒】結婚後,夫妻二人或者男方的父母要到紅爺家謝媒,也叫“謝紅”。買上四層禮,表示感謝。整個婚娶親事就此圓滿結束。

【住九、住對月】回門三天後新娘子又要回到孃家去住九,說是住九,實際是三天,有一句話說“住九住九,三天就走,不走是人家的看門狗”。

住九之後還要住對月,就是新娘子在孃家要住夠一個月,新郎可以不陪著住。住對月的意思是叫新娘子休息、不幹活,現在不住這麼長時間了,但是這規矩還在實行。

【接過節】在結婚的第一年,每逢農曆傳統節日,女孩家人接小夫妻回家過節,一是看看姑娘在婆家生活得咋樣;二來姑娘、女婿回來看看父母,敬敬孝心。

【其它習俗】結婚過去還有許多習俗,如:哪個小孩的牙掉了,長時間沒長出來,就讓新娘子把掉牙的地方摸摸,這樣很快就會長牙出來;娶親時,男方還要帶兩把新買的筷子,這時,隔壁鄰居會拿上一雙,據說用這筷子吃飯牙不疼,這也算是寄寓了人們的許多美好願望吧。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提倡移風易俗,婚姻自由,勤儉節約。不少舊的婚嫁習俗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封建迷信的內容和繁文縟節的模式,已不被人們所接受。新的婚嫁做法和模式正逐漸替代舊的婚嫁習俗。

(楊立武 樊華平 鄒會生 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