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裡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駱駝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書中主要描寫了20年代,老北京一個底層人民一生的悲歡離合。

主人公祥子本是一個健壯、勤勞、努力、有夢想的人力車伕。祥子帶著滿腔熱血和一身幹勁從農村來到城市,一心只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輛洋車,卻在經歷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後,在夢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中逐漸墮落,最後成為了社會病胎裡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接觸《駱駝祥子》是在初中的時候,這本書是中學得必讀書目和必讀書籍,我第一次讀完的時候,只覺得祥子的命運實在是太坎坷了,感嘆命運為何如此不公,把一個熱血青年活生生打擊成一個到最後一無所有,滿身髒病還淪為乞丐的人。

我始終覺得那個萬惡的黑暗的舊社會是造成祥子悲劇的最大的罪魁禍首。

整本書讀起來倍感心酸和惋惜,書中除了祥子之外,還刻畫了許許多多的小人物,但最後都逃不出命運的捉弄,成為了那個黑暗時代的殉葬者。

時隔多年再次翻開這部經典,除了再次對祥子最後的結局惋惜心碎之外,對於導致祥子最後悲劇的原因也重新引發了我的思考,以前總把祥子最後的悲劇最大原因的歸咎於他所處的時代,空有一腔熱血卻生不逢時。

如今再來看,祥子的毀滅,除了當時的環境,祥子本身也要負大部分責任。他的悲劇更多來源於他自己“認知的缺陷”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讀“認知缺陷”為什麼是導致祥子最後悲劇的原因。

一、狹隘的小農思維

有種思維叫小農思維,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

小農思維源起於明朝,它指的是由於農民被禁錮在土地上,眼光就變得短淺,賺了錢就只想過安逸舒適的小日子,不圖更大的發展,缺乏冒險精神等等的思維和想法。

小說中作者對祥子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描述,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祥子從小生活的環境讓他形成了狹隘的小農思維。

祥子的畢生追求就是賺錢買車,除此之外,他對其他毫不關心。就像書裡寫的:“他不太關心戰爭怎樣毀壞,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時有時無,他只關心他的車。”即使後面車丟了,重新攢的買車錢被劫了,他還是一門心思想要買車。祥子打心眼裡認為,如果自己有了一輛屬於自己的洋車,那麼他就和別人不一樣了。他把拉車當成是這個世界上最驕傲的職業,可殊不知在別人眼裡他就是隻是個車伕,只是富人的代跑工具。狹隘愚鈍的小農思維將他困在自己的

“買車大計”裡,從此他便再也不肯抬頭望一望外面的天地。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最近在看的《新上海灘》,裡面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馮敬堯問丁力:“窮人最缺什麼?”

丁力:“窮人為了填飽肚子,當然是缺錢了。”

馮敬堯:“野心,窮人最缺的就是成為人上人的野心。”

為什麼馮敬堯能夠從一個在碼頭扛沙包的窮小子到最後成為上海灘的黑幫老大,因為他有足夠野心;為什麼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因為富人會想盡辦法去改變自己命運,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得舞臺。而窮人總是在被動的接受,怨天怨地。

祥子第一輛車丟了的時候,他沒有想到是自己的貪心所致,沒有認清社會本質而是憤憤不滿。可這又怪誰呢?還不是因為當初自己為了貪圖十倍的車費。

他有膽量卻沒有見識,也沒有遠見,看不清形勢。明知道外面兵荒馬亂,其他車伕都避之不及,他還非要貪圖那兩塊錢。

後面存了錢曹大媽勸他把錢拿去放高利貸或者放進銀行裡掙利息,他卻固執的認為錢揣在自己的口袋裡才是安全的,結果沒多久錢就被孫偵探搶去了。

這就是典型的小農思維,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剛入城的祥子年輕力壯朝氣蓬勃,而且也能吃苦耐勞。祥子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也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我時常在想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物,如果他能夠拋棄這個思維,目光放長遠一些的話,或許在老北京能夠有他的一席之地。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二、思想格局的受限

百科上說,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行為、見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佈局。

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假若他的環境好一些,或多受著點教育,他一定不會落在膠皮團(指拉車這一行)裡,而且無論是幹什麼,他總不會辜負了他的機會。”

祥子如果受過教育憑他的幹勁或許能成功,但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侷限了祥子的格局。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是一個人心胸氣魄的體現,很顯然,祥子沒有這樣的格局,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車本身沒錯,錯就錯在他從來就沒有積極的去看清當時的社會局勢,錯誤的奮鬥觀,只是越努力越失敗。祥子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狹隘的人生格局。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之前看到有人把格局分為四層:

  • 第一層:只看中自己的利益得失。
  • 第二層:除了看中人利益還關顧全局。
  • 第三層:不僅能知得失,還能看興衰。
  • 第四層:不計較得失。

按照這個層次來看,祥子只能處在第一層,從頭到尾,他把錢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甚至可以為了錢最後放棄虎妞和他未出生的孩子,讓虎妞難產而死。

有一句話說得好,格局決定結局。一個人的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更能走的更加長遠。

很顯然,祥子不但沒有長遠的目標,更是鼠目寸光,這也是導致他最後悲劇的原因之一。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三、抓不住機遇

格拉德威在《異類》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沒有機遇和環境因素,即使智商超群,也不能有所作為。

在書中,虎妞和劉四爺都看重祥子,他年輕又能幹,在他所處的階級中算是上等人了。在祥子第一次丟車的時候,劉四爺有心想幫他,本來兩個人或許可以互利共贏,祥子卻想著是個騙局。

獵豹的總裁曾說過:“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祥子在這次決定中祥子選擇固步自封,錯失可能改變命運的契機。

祥子的最後一次機遇,曹先生重新聘請他,不但願意給他一份輕鬆安定的生活而且還可以給小福子也安排工作,但沒想到小福子去世了,祥子心如死灰,他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小福子的身上,小福子一死自己也開始走向墮落。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在看祥子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自己,年輕的時候,總覺機會多的是,不用著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機遇是一種稀缺性,機會也是上天的一種眷顧,能抓住的時候一定要奮力抓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些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祥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中完成了自己的毀滅。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四、如何避免祥子的悲劇

合上書,不得不再次感嘆老舍先生的文筆實在太好。這位人民的藝術家總是把目光低到泥濘裡,關注那些被傾扎的底層人民,他用樸實又動情的文字把祥子寫進每個人中國人的心裡,讓人從中找到自己認識自己。

回過神來看看我們自己,有關祥子人性的脆弱,認知的缺陷也是大部分人身上的本性,我們也有認知上的缺陷,個人的奮鬥有時也會面對環境和時代的壓迫。

祥子的身上讓我們看到想要成功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提升自己的認知系統才是關鍵所在。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學習:

1、多看書多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羨慕別人能成大事而自己不能?

用楊絳奶奶的話來說就是:“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為什麼一定強調要多讀書,因為一個人的成功,扣除運氣成分的話,基本來源於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就是我們多讀書,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可以讓我們先知先覺,避免踩坑和走彎路。

2、向優秀的人學習

多向優秀的人學習,不管在任何時刻說這句話都不會過時。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和生活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己。比如向自己身邊厲害的人學習請教,要想著別人比自己優秀肯定是有原因的。把他們當做學習的榜樣,榜樣的作用就在於可以激勵自己不斷學習,一個人如果能夠自省,又能夠虛心像其他人學習,那麼成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3、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旅行的好處在於我們不但可以遇見各形各色的人,還能找到自我。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自己的視野。而且旅遊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態、性格、毅力、意志都會潛移默化的發生一些變化。自己的認知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寫在最後:

羅振宇曾說過:

“影響一個人認知水平的因素有教育背景、父母、社交圈,所以不斷學習,不放棄成長,隨時更新知識,交往一些比你認知更高層的朋友,是升級認知的渠道和途徑。”

農村出身的祥子雖然生活在城市卻依舊有著嚴重的小農思想,沒有格局,毫無遠見,平時就只想賺錢買車不和身邊的人打交道,不曾想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偏執的把整個人生的希望寄託在拉車這個職業上。

古人云:“萬事反求諸己。”就是說平時遇到事情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從書中可以看出祥子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認知,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在這點上,祥子從來沒有看透過自己。他怪環境怪社會壞身邊的人就是沒怪過自己。

到最來他否定了奮鬥的意義,放棄了最後的機會,在生活面前,他選擇了低頭,走向了毀滅,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駱駝祥子》:祥子最後的悲劇,是認知的缺陷



作者簡介:向上,讀書狂熱分子一枚,想和你肩並肩成為更優秀的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