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毛豆腐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虎皮毛豆腐又叫黴豆腐,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乍看之下,表面長毛的豆腐確實讓人不敢下筷,與臭豆腐異曲同工,趁熱吃到嘴裡,鮮香回味。在路邊小攤能吃到,在大小飯館裡也能嚐到。

臭鱖魚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臭鱖魚是徽州臭鱖魚徽州經典名菜,已有200 多年曆史。臭鱖魚最傳統的做法就是紅燒,烹好後色澤紅亮,最大特點就是“臭”,第一次吃不一定能適應,如見榴蓮或臭豆腐般;但聞著臭,吃起來卻無比酥香,不少食客對其上癮。在各大小飯館均可吃到。

黃山燒餅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徽州特色小吃,隨處可見。由於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於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後依然酥香如故。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後酥鬆油潤而不膩。買燒餅的時候最好選在炕上新鮮的,記得入袋後把袋口打開,等餅涼了才包好,不然餅就被蒸汽弄得不脆了。

徽州石雞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徽州石雞是大補食品,不少遊客都衝著它而來。為棲息在山澗石縫中的一種蛙類動物,乃黃山特產。以休寧縣大阜瀛所產最為著名。無論是紅燒,還是清蒸,撲鼻的香味,豐滿的後腿,比雞肉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經典傳統的做法是清蒸,清湯見底,蓋碗清蒸原味不失。多吃石雞,夏天可以不長痱子、瘡。若烹飪時保留石雞皮,風味更佳,營養更高。

清炒蕨菜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蕨菜是黃山民間常食的野菜,長在山丘上,形狀如細竹筍,呈紫黑色,春季採摘。蕨菜營養非常豐富,維生素C、粗蛋白、粗纖維和少量的鈣、磷等物質。食用鮮蕨菜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防癌強身等功能。製作時將鮮蕨菜除雜洗淨,切成小段,用素油加佐料炒熟即可食用。其味道清香、鮮美潤滑。

一品鍋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一品鍋是黃山人冬季常吃的一種火鍋。相傳是因皇上到石臺縣“四部尚書”畢鏘家裡親品後定名的。一品鍋依次將幹筍、肉塊,還有豆腐和肉圓、粉絲、青菜等堆疊烹煮,葷素均有,很有飽腹感。

臘八豆腐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臘八豆腐是黟縣民間風味特產,通常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曬制。臘八豆腐或炒或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

甜酒釀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在黃山市城區或集鎮的街頭巷尾,常可以看見有人挑擔子叫賣。甜酒釀做法很講究,用上等糯米釀製成。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可五腑透涼;到了冬天將酒釀與蜜棗或雞蛋一起煮沸,熱乎著吃起,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頓消。

芙蓉糕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芙蓉糕是用精細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切片,再用油炸,然後拌和白糖、飴糖精製而成。其中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這兩道工序相當繁雜,技術性又很強,所以只有少數廠家能生產這種糕點。徽州風俗,農曆年前後用芙蓉糕招待貴客嘉賓。

豆腐老鼠

黃山美食來了還有別的地方什麼事!曾入選《舌尖上的中國》!

豆腐老鼠是徽州風味小吃。取上好精肉、白豆腐為主料,配以生薑、雞蛋、精鹽,剁細如泥,挾雞蛋一大團,置於碗內的小麥粉上,雙手捧碗,反覆簸滾,使之裹成一個白團,然後投入沸水煮,待飄浮水面,撈入事先配好佐料的鮮湯內即成。“豆腐老鼠”細嫩鮮美,老弱婦孺咸宜,調養病體也是極佳的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