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中後期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意見

目前,我市小麥已進入孕穗期,本階段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防治的關鍵時期。小麥赤黴病在我市屬於偶發性病害,赤黴病的發生與小麥品種和小麥揚花期的天氣狀況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在小麥揚花期遇上3天以上的連續陰雨天,就會造成赤黴病的大發生。小麥條鏽病在我市屬於突發性病害,它的發生與小麥品種、外地菌源和天氣條件有關。據4月19日全省小麥條鏽病等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工作調度視頻會通報,近期小麥條鏽病在河南省北部地區快速蔓延,4月13日安陽市滑縣已發現條鏽病發病中心,距離我省僅50公里,預計4月20日前後侵入我省,大範圍擴散流行的風險較大,對我市小麥生產造成巨大威脅。小麥白粉病和蚜蟲在我市屬於常發性病蟲害,今年小麥長勢較好,一、二類麥面積較大,為白粉病和蚜蟲的大發生提供了適宜的田間小氣候。今年我們要以小麥“高產、高效、優質”為中心,大力開展中後期病蟲害綜合防治,努力把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為全市小麥再獲豐收保好駕護好航。為此,市植保站根據當前病蟲害發生情況及發生趨勢,提出如下技術意見。

一、抓住關鍵時期,科學用藥

密切監視小麥條鏽病,嚴格落實“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防治策略。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立即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做到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有機結合。防治藥劑可選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當白粉病病株率達15%時,要及時用藥防治,可選用粉鏽寧、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小麥赤黴病要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鬆”。抽穗揚花期一旦遇到連陰雨或較長時間結露天氣,立刻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小麥蚜蟲要採取指標化防治,低產地塊防治指標為500-800頭/百穗,高產地塊防治指標為800-1000頭/百穗時用藥,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吡蟲啉、抗蚜威、漿蚜靈等。

二、大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

麥田中後期病蟲害赤黴病、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常混合發生,單一防治,不僅浪費人力、財力,而且往往由於用藥不及時影響防效,各地要大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混配模式為:“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選用氟環唑、噻蟲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殺菌劑、殺蟲劑,並與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等科學混用,防病治蟲,防早衰防乾熱風。

三、積極組織開展人工拔草

對於麥田禾本科雜草看麥娘、節節麥等發生較重地塊,要抓住禾本科雜草比小麥抽穗早,特徵明顯,容易辯別的時期,在種子沒有成熟前進行拔除,並帶出田外集中處理,以減輕來年的防治壓力。

四、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糧食的安全生產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在小麥中後期病蟲害防治上,要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殺蟲劑主要包括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維菌素、苦參鹼等。殺菌劑主要包括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咪鮮胺、氟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黴素等。葉面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有磷酸二氫鉀、腐殖酸型或氨基酸型葉面肥、蕓薹素內酯、吡能、氨基寡糖素等。嚴禁使用氧化樂果等中高毒農藥,切實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