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為鑑,南通如東用社交文明新模式築牢衛生健康防線

針對疫情期間暴露出的社會交往中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江蘇省如東縣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社交文明,加強公共衛生。公眾在社會交往中的文明面貌大有改觀,如東城鄉,文明風景綻放春光裡。

守住一米“文明線”

環衛工人顧新平負責打掃的縣城珠江路東到人民橋片區人流量一直不低,隨著城市的復甦,這裡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當下,她的工作比年前要輕鬆許多:紙屑、空奶茶杯、零食袋等垃圾明顯變少了,她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清掃落葉。

以“疫”为鉴,南通如东用社交文明新模式筑牢卫生健康防线

“城市衛生好不好,我們這工作最能直觀感受到。”顧新平說,自己做環衛工這些年,感覺到城市變得越來越乾淨,近段時間的變化尤其明顯,“以前有些人會圖方便隨手亂扔垃圾,現在大家基本上都會將垃圾主動扔到垃圾桶裡。”

改變不僅僅體現在環境衛生上,市民日常社交中的文明意識也提高了。在縣城人民路的一家銀行內,自動取款機處排隊的市民,基本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保持距離也是文明的體現,“公共場所少聚集,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市民李女士告訴記者。記者觀察到,在如東的圖書館、超市等公共場所,人們彼此間自覺保持距離的現象很常見,市民心中拉起了一條隱形的一米“文明線”。

以“疫”为鉴,南通如东用社交文明新模式筑牢卫生健康防线

小餐桌帶動大文明

提起如東,海鮮美食是繞不開的關鍵詞。如今,在如東的飲食文化中,又新添了健康文明的備註:公筷公勺。

在如東,幾乎每一家開門營業的餐館裡,都張貼著公筷公勺的宣傳海報。“在復工前,我們就提前準備了公筷公勺供顧客使用。”縣城人民北路一家餐館的老闆王亞彬說。記者看到,每當顧客進來就餐,餐館服務員都會主動送上公筷公勺,並宣傳使用公筷公勺的好處。王亞彬說:“不僅僅是在疫情期間,之後店裡也會長期堅持提供公筷公勺。”

為讓市民更好地接受公筷公勺,如東多部門聯合發佈“公筷公勺、文明就餐”倡議書。倡議全社會樹立用公筷公勺的意識,守護健康,彰顯個人的餐桌禮儀和城市的文明風尚。用“小餐桌”帶動“大文明”,讓健康文明的餐桌禮儀惠及每個人、每個家庭,讓廣大市民在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中接受飲食文明的新觀念。

以“疫”为鉴,南通如东用社交文明新模式筑牢卫生健康防线

不僅在城市,如東廣大鄉村也打響了“公筷公勺、文明就餐”行動戰。疫情防控期間,如東各村居紛紛響應“公筷公勺、文明就餐”倡議書,推行了新的村規民約,倡導“公筷公勺”被納入其中,一時間,公筷公勺被村民擺上餐桌,文明用餐成為新風氣。

讓文明社交成為習慣

對於市民張明鳳來說,疫情帶給她最大的改變是個人生活習慣的改善與養成。“年齡大了,有些習慣知道不對,自己也想改,但是老是記不住,這次疫情一下子把我們老年人的意識也提升了。”張明鳳說,現在她外出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還帶動了家裡人。

以“疫”为鉴,南通如东用社交文明新模式筑牢卫生健康防线

張明鳳一邊說著一邊還演示了她最近學到的打噴嚏、咳嗽時正確遮掩口鼻的動作,“以前都不知道,以為不對著人打噴嚏就可以了。”

“飛沫傳播是許多感染源的主要傳播途徑,我們應該摒棄咳嗽和打噴嚏時不加遮掩的壞習慣。大家一起提升文明社交基本素質,一起養成文明社交行為習慣,不僅是疫情期間,疫情結束後也要保持下去,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市民於毛毛說。

“倡導社交文明 加強公共衛生”倡議行動讓鄉風文明建設提速。全國文明村——雙甸鎮高前村黨委書記薛建明對村民衛生習慣的明顯轉變很是感慨:“愛乾淨、勤洗手的習慣養成了,使用公筷公勺寫進村約了,公共場所自覺排隊的風氣形成了。我們要引導村民把這些文明生活好習慣延續下去。”(作者 曹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