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我不是神農,也沒參加過炎黃大戰,但我跟黃帝真是兄弟


炎帝:我不是神農,也沒參加過炎黃大戰,但我跟黃帝真是兄弟

“炎黃大戰”

我國最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是以傳說中的“炎黃大戰”開場的: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統治逐漸衰弱,諸侯之間互相侵伐,禍害百姓,而神農氏無力征討。於是軒轅就動用武力去討伐那些不守紀律、不來朝拜神農氏的人,因而諸侯都對他表示臣服與追隨。而蚩尤最兇暴,沒有人能夠制服他。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諸侯們都擁護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貙(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在炎黃大戰這場拉開中國文明史序幕的史詩大戲中出場的主要人物是領銜主演黃帝、男二炎帝及大反派蚩尤,還有一個背景帝神農氏。

如果按司馬遷的劇本,這部戲的各個主要人物的背景交代的是比較清楚的,但如果你查找一下其他資料,就會發現對於男二炎帝,是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記載的。比如在這裡炎帝和神農是兩個人,但在其它很多地方就被說成是一個人、還被說成是“炎帝神農氏”;而本該炎帝出場的戲有時又被一個叫赤帝的給搶了,難道上古帝王之間還會發生“搶戲”這樣的事?如果不是,那麼炎帝和神農、赤帝究竟是什麼關係?

炎帝是天神兼人帝

在先秦文獻中,炎帝主要以兩種形象出現:一種是天神,另一種為人帝。

炎帝的一個重要形象是天神。在《呂氏春秋·十二紀》中,他和其它三帝作為五方上帝之一都有出場。五方上帝與我國上古時期的五帝時代有密切關係,所以這裡簡單探討一下: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孟秋之月,日在翼,魂鬥中,旦畢忠。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與《呂氏春秋·十二紀》相比,《禮記月令》記的內容基本差不多,但在“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後記了一條關於黃帝的內容: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炎帝:我不是神農,也沒參加過炎黃大戰,但我跟黃帝真是兄弟

五方上帝


而人間王者真正開始祭祀五方上帝是從秦襄公開始的,《史記-封禪書》記載: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駒黃牛羝羊各一雲。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閒,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德公立二年卒。其後(六)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可見對五帝的祭祀是由秦國諸王公和劉邦合力完成的。這裡面,用於表示五帝的五個方位字“青、赤、白、黑、黃”的來歷其實是值得研究一番的,我感覺它可能跟狄人有關,狄人就有用“赤狄、白狄和長狄”來稱呼三個部族,有人認為這裡的赤和白都與方位有關。秦國是從西北興起的,經常跟狄人打交道,所以他祭祀上帝的習俗來自於狄人的可能是很大的。而秦人最早祭祀的白帝和青帝,就是少昊和太昊,這正是秦人的先祖。而秦的女性祖先女脩是顓頊的苗裔,而顓頊又是黃帝后裔,這或許就是秦人祭祀黃帝的來由。炎黃二族經常通婚,則顓頊的女性祖先中有炎帝后裔幾乎是肯定的,所以秦也祭祀炎帝。這樣看來,秦所祭祀的四帝其實也都是他們的先祖。

長沙子彈庫出土楚帛書《創世章》中也說“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炎帝是用火或取火的發明人,《創世章》中記載的炎帝命祝融隔絕對天祭祀的記載,反映的是對天祭祀行為的控制,這與顓頊命重黎絕地天通的傳說同類,表明在當時炎帝具有神和人的雙重屬性。從文獻記載的時間來看,作為人帝的炎帝要早於作為天神的炎帝,但作為被祭祀的天神,其實際出現的歷史應該是很久遠的。當然,《創世章》的文字由於不是很清晰,這裡是不是炎帝是要存疑的,還有人將其歸入楚系神話系統,這也是不妥的,從屈原的著作可以知道,楚國王族是顓頊後裔,上層精英認同的也是中原文化。

身為人帝的炎帝,其主要的歷史遺存是炎黃之戰和火的發明。記載了炎黃之戰的,一是《史記-五帝本紀》;二是《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一條實際沒有炎帝出場,但記敘的是那一戰則無疑問,而《山海經》中並無赤帝,所以可以視為對炎帝的記載。

《國語》和《左傳》在關於炎帝的記載上基本一致,都認為炎帝為姜姓先祖,也都沒有提到炎帝參加了炎黃之戰,《國語·晉語四》稱炎帝和黃帝是兄弟關係:“昔少典娶於有蠕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提到了黃帝的阪泉之戰:晉文公使卜偃占卜,得到“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的吉卦。

炎帝與火的關係,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魯昭公問少皞氏以鳥名官,郯子回答說:“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哀公九年》也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之說。火的發明對人類有著重大的意義——有了火,熟食和製陶術才提上日程。人工取火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火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以致炎帝被尊奉為灶神。《論衡·祭意》就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郯子與昭公談到少皞以鳥名官時,也談到黃帝氏用雲記事,設置的各部門長官都用雲字命名;炎帝氏用火記事,所以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火字命名。正因為炎帝與火有關,後世被奉為火神的祝融遂也被看成是炎帝之佐。

祝融和共工都是炎帝的後代,此二人活動地在江水。古稱為江水的有兩處:一處是大江,即岷江和下游的長江;一處就是“鴻水”,古時江、鴻通用。鴻水在哪裡?《呂氏春秋》有記載:“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盂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於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幹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一般都認為此處江水即鴻水,我認為未嘗不可以考慮下長江(從長沙子彈庫《創世章》可知,炎帝、祝融和共工都是南方的神性人物,其活動在長江中游的可能性並不小)。

炎帝不是神農

只要梳理歷史典籍,很容易知道在東漢之前炎帝和神農氏大體是分開記載的,二者事蹟不同,生活的時代和地域也各不相同。

二者所處年代不同

本文開篇引用的《史記-五帝本紀》那一段其實已表明炎帝不是神農;《史記-封禪書》(此篇《史記》取材於《管子》)也有:“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這裡也是把炎帝放在神農之後,表明二者不是一個人。

《管子》、《商君書》和《莊子》等都有關於神農的記載,他們記載的神農處於農業剛開始的氏族社會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們“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另外,根據《國語》《呂氏春秋》《淮南子》的記載,可知炎帝與黃帝同時代,其時代己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晚期;按照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黃帝應該距大禹三十世,則黃帝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2600年左右,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炎帝和神農不是同一個人。

二者事蹟不同

神農的事蹟主要體現在教民農耕、制農具、創市場、嘗百草、制琴瑟等功績上。

《周易•繫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記錄了神農制農具、創市場的功績。《管子•形勢解》載“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賈誼的《新書》:“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實,察鹹苦之味,教民食毅。”根據上述古籍,神農的主要功績是教民農耕和嘗百草。其他如《呂氏春秋》等著作內容相似,這裡就不多引了。

炎帝相關記載主要體現在其與火的關係上: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曰… ‘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哀公九年》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呂氏春秋•蕩兵》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二者生活的地域不同

由於對炎帝的記載較為混亂,所以目前學術界對其發源地並沒有達成共識。但如果你把神農和炎帝、赤帝分開,那麼炎帝的活動地點還應該是以西北為主。在民國以前,炎帝起源於陝西也是主流學術界比較認可的。《國語•晉語》中記載:“炎帝以姜水成。” 姜水現在主流的看法認為是渭河上游的一條支流(《水經注》等),在今陝西寶雞境內,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

神農一般認為是列山氏,其起源地在隨州,活動於長江流域,是南方文化的體現。《孟子•滕文公上》曰:“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

孟子那個時代(戰國中期),信奉神農之言的農家學派人物許行,由楚地北上來到滕國宣揚神農學說。許行信奉神農之言,並按神農之言進行實踐,與其追隨者在楚地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通過這段史實可知神農為農家祖述的古帝,楚地又是農家學派的創始之地,因而神農崇拜是長江流域文化的產物。被認為是神農的烈山氏的活動地就在現代的隨州。

由此可見,最初的炎帝、神農是不同的人,二者生活的時代、事蹟和地域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是完全無關的兩個人。炎帝和神農被當作一個人是從《世本》開始的,之後到了劉歆開始按五行學說改造中國歷史,並被《漢書-古今人名錶》採用後,兩者為一個人幾乎成定論,但這就會給我們研究先秦歷史帶來很大的麻煩,我覺得還是恢復其本來面貌較好。這樣一來,像湖南人和陝西人爭炎帝的戲碼就會少很多。

赤帝參加了“炎黃大戰”,而赤帝不是炎帝

關於赤帝的材料不多,但都很重要,其一是《黃帝伐赤帝》,是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漢簡《孫子兵法》的佚篇之一。它最早記述了黃帝“ 南伐赤帝” 、“ 東伐青帝” 、“ 北伐黑帝” 、“ 西伐白帝” 的五方五色帝的傳說。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的成書年代很早,這一條的出現對研究先秦的五行學說及黃帝的傳說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炎帝:我不是神農,也沒參加過炎黃大戰,但我跟黃帝真是兄弟

《史記》所記炎黃大戰


《逸周書-嘗麥》篇記述赤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說:“昔天之初口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口口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

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恩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日絕轡之野。乃命少昊請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日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這段同樣記錄了黃帝與蚩尤那場大戰。戰爭細節我們不討論,但這裡記載的是赤帝與蚩尤間的戰爭,與《史記》等後世文獻中所載炎帝和蚩尤的戰爭,顯然是同一場戰爭,只是赤帝變成了炎帝。可見司馬遷是認為赤帝就是炎帝的,或者說他見到的材料是這樣。

如果僅有《逸周書-嘗麥》這條孤證,那我覺得我們還是相信司馬遷為好,但有了前面《孫子兵法》的佚篇,我覺得不能草率處理。

《文子》也有一條記載:“赤帝為火災,故黃帝禽之。”這裡是否是指“炎黃大戰”,需要存疑,但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是,則說明這裡記錄的參加炎黃大戰的同樣是赤帝。

《呂氏春秋·十二紀》與《禮記·月令》中都有的五方色帝, 其方色搭配與《孫子兵法》佚篇五方色帝一致(兩處都是記載的炎帝), 但順序不同, 並且以五行, 五方為主配以複雜的眾五, 如五音、五蟲等等, 眾五的內在關係以相生為主。 顯然這是一種集大成的比較成熟的五行學說, 而佚篇的五色方帝與之相比, 顯得原始簡單。 因此, 就五行說的演變來看, 佚篇的五帝與《十二紀》的五帝是有時代區別的。

我們大致可以推測,五方色帝中的炎帝最初應該是赤帝,秦靈公等秦國王公祭祀的卻是赤帝(見前文),結合前面的幾條史料,這讓我很懷疑這裡的炎帝是不是本來應該是赤帝,而被漢朝人篡改了。

赤帝在今天幾乎已經湮沒無聞,但在歷史上它是響噹噹的五方上帝之一。蒼帝居東方,赤帝居南方,白帝居西方,黑帝居北方,黃帝居中央。劉邦的斬白蛇起義,就被稱為“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劉邦生長在楚地,他亡命之後在芒、碭山澤岩石之間所聚集的百十人也多是楚人,所以劉邦是楚人的領袖。楚在南方,對應的是赤帝、赤龍。秦在西方,對應的是白帝,但白帝少昊出自東方,秦人祖先就是來自東方,所以最早祭祀的天帝便是白帝,後來雖然也祭祀蒼帝、黃帝、赤帝,但祠廟最多的仍是白帝。所以,“赤帝子斬白帝子”實際上說的就是楚必滅秦。

在我國的苗族地區流傳的格蚩尤老(蚩尤)與黃龍公、赤龍公多次交戰的故事也說明參加炎黃大戰的實際應該是赤帝。

對於蚩尤與苗人的關係是有爭議的,不過,我認為,有《尚書-呂刑》的記載,種種說蚩尤與苗人無關的說法都是無根之談。

在苗族西部方言區, 至今還流傳著許多“ 格蚩尤老”的傳說,“ 格蚩尤老”苗語音譯,,“格蚩”為爺爺、老人的意思,“ 尤老”是英雄的意思,合起來可譯為英雄爺爺。英雄祖先是否就是蚩尤, 尚有爭論。但我估計,蚩尤這個名字,可能就是從“ 格蚩尤老”音譯過來的。

流傳於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帶的蚩尤神話( 按,蒐集整理者將“ 格蚩尤老”直接譯為“ 蚩尤”)與漢文古籍中關於蚩尤與黃帝的琢鹿之戰頗多吻合之處。

《蚩尤神話》主要講述格蚩尤老與黃龍公、赤龍公多次交戰,蚩尤最後被打敗,苗族渡過黃河(苗語稱渾水河)南遷。主要人物為格蚩尤老、黃龍公和赤龍公,次要人物還有黃龍公的妹妹垂耳妖婆、協助黃、赤二人的雷公之子雷老五以及格蚩尤老的師父等人,與漢文古籍關於炎黃之戰的記載基本一致。

顯然,大家很容易想到黃龍公就是黃帝、赤龍公就是赤帝。其餘人物也與《山海經》等的記載相符。

將前面的資料與劉邦和苗族的這兩條資料結合起來看,顯然,參加炎黃大戰並與蚩尤大戰的應該是赤帝。按《國語》等的記載,炎帝和黃帝是兄弟或兄弟部族,那麼從情理上說,炎帝先與黃帝大戰一場,戰敗後再聯合起來對戰蚩尤,確實不如來由自其他部族的赤帝大戰黃帝再對戰蚩尤合理。

《山海經》中也曾提到一條線索,說炎帝和赤水有關,其《海內經》篇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有十二”之說。因為赤水的位置,有爭議,我們對此很難深考,如以《水經注》為準,則大致上可以認為在西北。

根據以上材料,赤帝顯然是活動在曲阜一帶或長江流域中部地區,其與很多人認為的活動在西北的炎帝活動的地理範圍並不一致,所以炎帝和赤帝顯然也不是一人。

結論:

從以上的考察來看,炎帝和神農氏顯然是兩個人,二者的時代、事蹟和活動地域都不同;炎帝和赤帝在司馬遷那裡就已被當成一個人,但實際上,在先秦文獻中,兩者的活動區域和事蹟也是明顯不同的,赤帝主要的事蹟是參與了與蚩尤的戰爭;而在涉及炎帝的記載中,他主要是作為火神與姜氏祖先的形象出現,除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外,並沒有發現他參加黃帝與蚩尤之戰的記載。所謂孤證不立,我們有理由認為司馬遷所記的這一段文字中的炎帝實際應該是赤帝,但由於後世炎帝和赤帝被當成一人,所以被篡改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司馬遷自己改的。像其他的一些資料,情況可能也與此類似。

所以,綜合先秦主要文獻,我認為炎帝和神農、赤帝不但不是一個人,而且應該就是獨立的三個人。在上古帝王中,與炎帝關係最密切的是黃帝,他們都起源於西北,同屬於炎黃集團,即使不是親兄弟,也是兄弟部族或互相通婚的胞族。下面這一段是對他們關係的最好記錄:

《國語-晉語四》:以前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黃帝和炎帝。黃帝依姬水而成長,炎帝依姜水而成長,長大以後兩人的德行不同,因此黃帝姓姬,炎帝姓姜(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一說甘肅清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黃帝所處的時代距大禹三十世,所以他實際所處年代應該在前2800年-2600年左右,這與廟底溝二期文化相合。根據炎帝的後代祝融曾降於江水看,他們來到中原後,可能炎帝部族主要向豫西地區地區發展,而黃帝則佔據了當時被認為是天下之中的晉南(冀州)。


炎帝:我不是神農,也沒參加過炎黃大戰,但我跟黃帝真是兄弟

赤帝和黃帝、蚩尤等大戰形勢圖


如果從部族屬性考慮,那麼,炎帝顯然屬於炎黃集團的一支;而蚩尤從多種文獻看,他最大可能是屬於三苗部族,應該是神農之後,屬於屈家嶺文化北上的代表;赤帝則可能代表的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族群明顯受到長江下游的崧澤、良渚等文化的影響,其族群可能來自現在的江蘇一帶,劉邦以赤帝之子自居是合適的。“炎黃大戰”可能就是一場黃帝炎帝先打敗了赤帝,然後聯合赤帝驅趕了蚩尤部族(三苗)的戰爭。這在考古上的體現就是,大汶口文化滲透到了廟底溝二期文化,而屈家嶺文化北上的勢頭被徹底阻止。這場大戰是中國文明史的開始,也是五帝時代到來的標誌。中國從此進入了戰爭頻繁的城邦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