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電影主人公奧奇出生後,接受了27次大大小小的臉部手術,縫了400多針才健康成長到12歲。上帝為奧奇打開了生命之窗,卻在窗外佈置了一片暗灰色的天空。

電影以奧奇第一次走出家門,以新生身份開啟小學最後一年的校園生活為故事主線,講述了人生階段家庭、學校、朋友三個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對人成長的影響和價值。


孩子也會偽裝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米蘭達在夏令營中以維亞的身份成為話題中心,為此特意疏離了最好的朋友,一邊享受著被關注和被喜歡的激情,一邊陷入了矛盾中而痛苦。

奧奇的姐姐維亞一直壓抑對父母的需要,做著懂事的女兒,有愛的姐姐。有時溢出的情緒能短暫留下母親的關注,也因迅速轉移到弟弟身上,使自己跌落到更痛苦的泥沼中。

傑克被奧奇的聰明和風趣吸引成為他的朋友,但因為一些小插曲,得而復失的友誼讓他既落寞又難過。


真實破繭而出

最終,是真實,是真實的體會自己的感受,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真實的語言交流,讓他們越過障礙,獲得親情和友情的幸福回眸。

米蘭達從維亞的新戀情中,開始體驗到失去友情的痛苦,她開始體驗和回憶這段友情的美好。她知道她想挽回這段友誼,為電影結尾有意推維亞當話劇主角埋下伏筆。也因此而找回真實的自己,重拾珍視的友誼。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傑克因失去而感受到了奧奇這份友誼的重要,體會到了自己的真實情緒。片尾,他為友誼勇敢出手捍衛,用實實在在的自然身體的力量,擊穿了自己思維裡的假。他沒有再為了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而違背良心的去說話傷害奧奇,贏回了奧奇的友情。

維亞則借舞臺劇,在劇中角色和情節中傾注了自己壓抑的情緒。這些真實的情緒如山洪,如海嘯,一浪浪地湧向臺下的觀眾,不僅牽動了觀眾對錶演的認可,更喚醒了媽媽。將媽媽的愛和關注,從對弟弟焦慮和擔憂的塵埃中拉了出來,把屬於自己的愛拉回自己的軌道。


大人如何支持孩子

電影給我們呈現了現實生活中大人的各種角色和行為,強烈的對比向我們展示瞭如何處理於孩子的關係——支持孩子,才是最舒服的。

“支持型”大人有奧奇的父母,濃密鬍子的校長和爆炸頭班主任。形成對比的,則是朱利安同學的“代言型”父母。“支持型”大人說最少的話,引導孩子表達最真實的自己;而“代言型”大人則淹沒了孩子的情緒,主觀壓抑和客觀代替雙管齊下,把孩子帶離軌道。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朱利安在父母面前根本無法做自己,他在學校欺負奧奇的行為滿是他父母的影子,真實的朱利安只在他媽媽說謊被校長拆穿時出來了,他表情非常不安,情緒有點混亂。被媽媽拉著離開校長辦公室時,他帶著憂傷地說對不起。此時,校長的回應很好地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做一個“支持型”大人,“我知道,你是。”他只說了這麼一句極簡的話。讀到傑克因為打了朱利安而寫的悔過信,他也簡短地回“我知道,有時為了友誼值得出手”。校長真是太棒了!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在奧奇的事情上,他父母做得也相當好。媽媽十二年含辛茹苦,放棄夢想專職陪伴兒子的成長,呵護他的心靈。爸爸會在校園道別時,說“你是我兒子,我一直be with you”的話。爸爸還會故意製造太空帽(奧奇用來逃避人群)“假失蹤”事件,婉轉支持兒子,並在兒子獲得自信後坦白,真實地告訴兒子“我要看我兒子的臉,可是你一直戴著太空帽”。

可是他們也因為太關注兒子,進入管窺狀態,導致給維亞的愛丟失了。人們容易因為事件和精力的分配,導致這種偏心情況出現。幸好,愛是一百度的水,只要給點溫度,它會再次沸騰起來。時間因素在愛裡並不是關鍵,因為每個孩子都不貪圖1時間,他們只需要父母的看見。

奇蹟來自真實,它並不奇蹟!

教育不在教,而在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奇蹟男孩,一點都不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