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电影主人公奥奇出生后,接受了27次大大小小的脸部手术,缝了400多针才健康成长到12岁。上帝为奥奇打开了生命之窗,却在窗外布置了一片暗灰色的天空。

电影以奥奇第一次走出家门,以新生身份开启小学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人生阶段家庭、学校、朋友三个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成长的影响和价值。


孩子也会伪装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米兰达在夏令营中以维亚的身份成为话题中心,为此特意疏离了最好的朋友,一边享受着被关注和被喜欢的激情,一边陷入了矛盾中而痛苦。

奥奇的姐姐维亚一直压抑对父母的需要,做着懂事的女儿,有爱的姐姐。有时溢出的情绪能短暂留下母亲的关注,也因迅速转移到弟弟身上,使自己跌落到更痛苦的泥沼中。

杰克被奥奇的聪明和风趣吸引成为他的朋友,但因为一些小插曲,得而复失的友谊让他既落寞又难过。


真实破茧而出

最终,是真实,是真实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真实的语言交流,让他们越过障碍,获得亲情和友情的幸福回眸。

米兰达从维亚的新恋情中,开始体验到失去友情的痛苦,她开始体验和回忆这段友情的美好。她知道她想挽回这段友谊,为电影结尾有意推维亚当话剧主角埋下伏笔。也因此而找回真实的自己,重拾珍视的友谊。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杰克因失去而感受到了奥奇这份友谊的重要,体会到了自己的真实情绪。片尾,他为友谊勇敢出手捍卫,用实实在在的自然身体的力量,击穿了自己思维里的假。他没有再为了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而违背良心的去说话伤害奥奇,赢回了奥奇的友情。

维亚则借舞台剧,在剧中角色和情节中倾注了自己压抑的情绪。这些真实的情绪如山洪,如海啸,一浪浪地涌向台下的观众,不仅牵动了观众对表演的认可,更唤醒了妈妈。将妈妈的爱和关注,从对弟弟焦虑和担忧的尘埃中拉了出来,把属于自己的爱拉回自己的轨道。


大人如何支持孩子

电影给我们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大人的各种角色和行为,强烈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处理于孩子的关系——支持孩子,才是最舒服的。

“支持型”大人有奥奇的父母,浓密胡子的校长和爆炸头班主任。形成对比的,则是朱利安同学的“代言型”父母。“支持型”大人说最少的话,引导孩子表达最真实的自己;而“代言型”大人则淹没了孩子的情绪,主观压抑和客观代替双管齐下,把孩子带离轨道。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朱利安在父母面前根本无法做自己,他在学校欺负奥奇的行为满是他父母的影子,真实的朱利安只在他妈妈说谎被校长拆穿时出来了,他表情非常不安,情绪有点混乱。被妈妈拉着离开校长办公室时,他带着忧伤地说对不起。此时,校长的回应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一个“支持型”大人,“我知道,你是。”他只说了这么一句极简的话。读到杰克因为打了朱利安而写的悔过信,他也简短地回“我知道,有时为了友谊值得出手”。校长真是太棒了!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在奥奇的事情上,他父母做得也相当好。妈妈十二年含辛茹苦,放弃梦想专职陪伴儿子的成长,呵护他的心灵。爸爸会在校园道别时,说“你是我儿子,我一直be with you”的话。爸爸还会故意制造太空帽(奥奇用来逃避人群)“假失踪”事件,婉转支持儿子,并在儿子获得自信后坦白,真实地告诉儿子“我要看我儿子的脸,可是你一直戴着太空帽”。

可是他们也因为太关注儿子,进入管窥状态,导致给维亚的爱丢失了。人们容易因为事件和精力的分配,导致这种偏心情况出现。幸好,爱是一百度的水,只要给点温度,它会再次沸腾起来。时间因素在爱里并不是关键,因为每个孩子都不贪图1时间,他们只需要父母的看见。

奇迹来自真实,它并不奇迹!

教育不在教,而在支持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奇迹男孩,一点都不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