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朋友老方孩子7歲,在疫情期間整天“宅”在家中,每天最好的朋友就是iPad。

一日,老方看到系統發送的屏幕使用報告,發現兒子每日使用iPad居然長達6個小時(網課時用的是PC,不含在內)。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他著實嚇了一跳,打開兒子的平板電腦一看,整整兩頁的遊戲APP。老方焦慮爬腦,急火攻心,實施“硬性脫毒”,強行沒收了平板電腦。

於是,父與子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親子對抗——

爸爸咆哮:“你哭什麼哭,你每天玩平板這麼久,還有理了?”


兒子對吼:“你憑什麼拿我iPad?你憑什麼不准我哭?”


——“啪”摔門而去

這一幕天天上演,吵得雞犬不寧,家裡連一頓和諧飯都吃不上。老方很無奈,給我打電話。電話那頭他感慨道:“這麼多年在職場、商場打拼,各種各樣的事也都經過,唯獨這次硬是打腦殼(川渝方言:傷腦筋)!”

聽完他的電話,我的心裡也緊了一下。

每天玩6個小時,且不說對眼睛的傷害很大,更擔心的是對大腦的傷害。

因為之前看過一個關於小貓的視覺塑造大腦運作的科學實驗——

研究人員將小貓限制在一間小黑屋裡,讓它們長大到5個月。


每隔一天,研究人員從房間裡拿出一半的小貓,放到一個黑白橫條紋的圓柱體裡;另一半放到黑白豎條紋的圓柱體裡。對每隻小貓來說,只能看到水平線或者垂直線。


後來,當研究人員把小貓放到正常房間時,小貓非常困惑;它會撞到桌腿,當面對滾動的球時,居然毫無反應(喜歡玩球可是小貓的天性啊)。


研究人員發現小貓大腦裡的視覺皮層已經永久性地成了醃黃瓜,早期侷限生活環境給大腦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


調查顯示:每天網遊時間超過3小時的孩子,易發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社會障礙。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為刷屏把把脈,看你家孩子有沒有行為上癮?

我們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刷屏似乎成了男女老少通吃的一大喜好。適度的刷屏能調節生活,趣味益智,但是刷屏上癮就會給生活帶來麻煩。

上癮,實際上是人與有害體驗的深度依戀關係。我們不妨來做個問卷,為孩子刷屏把把脈,看TA有沒有網癮?

請按照如下分值,給以下5個選項打分:

0=不適用;1=很少;2=偶爾;3=屢次;4=經常;5=總是

①是否發現孩子上網時間比預計要長?
②生活裡的其他人是否抱怨過孩子的上網時間?
③孩子是否有事沒事地就要拿起手機或平板電腦?
④孩子是否因為深度上網(遊戲)而缺覺?
⑤孩子是否在上網(遊戲)時喜歡說“我就玩幾分鐘”?

0~7分:沒有網絡上癮的跡象。

8~12分:有輕度網癮,孩子可能有時上網太久,但大多數情況下他能控制自己的使用狀況。

13~20分:表示中度上癮,也就是說,孩子跟互聯網的關係有時或屢次給生活造成過問題。

21~25分:表示重度網癮,暗示孩子跟互聯網的關係給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問題。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網遊是這個時代的可卡因,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上癮?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

就像有的人焦慮抑鬱,會發現海洛因能緩解痛苦。紀錄片《網癮》中,中國網癮治療第一人陶然教授坦言,到他那裡戒除網癮的孩子最大問題就是孤獨。當孩子們覺得孤獨無聊的時候,遊戲就會趁虛而入。

朋友老方跟老婆幾年前離婚了,老方忙於生意,到處出差。孩子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孩子的生活軌跡是家校兩點一線,回家跟老人也缺乏溝通的樂趣,於是漸漸迷上了網遊。

而疫情期間,開學延遲,規律的生活被打亂。宅在家中,孩子更喜歡用上網打發時間,用遊戲拓展生活圈子,於是就演變成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再加上親子之間不良的溝通模式,很容易便會引起孩子的心理逆反。

另外,遊戲確實具有超強的上癮性。依靠目標期待與及時反饋的恰當組合,遊戲鼓勵我們連年累月的玩耍。讓我們一起來認清遊戲的三個誘人鉤子:

  • 積極反饋讓孩子成就感滿滿,比如獎勵積分、金幣等;
  • 豐富的社交元素產生虛擬人際互動,比如有戰隊,社團等;
  • 逐漸升級的挑戰和即將成功的緊張感。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與子攜手,大聲說:“屏幕自控,我們能做到”

孩子特別容易上癮,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善的自控能力,所以這時候需要家長的幫忙。比如蘋果之父喬布斯會限制他的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

現實生活裡我們很難完全讓孩子不碰觸屏幕,但為了讓孩子不迷失在屏幕世界裡,至少我們可以這樣做:

1、和孩子進行“動機性面談”,並一起制定屏幕使用規則契約

動機性面談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把網癮的好處和代價都擺出來,鼓勵孩子思考是否希望改變?如何改變?

雙方協商擬定親子契約,就屏幕使用的時間、規則、獎懲措施進行詳細說明,還可以增加儀式感,比如簽字畫押,握手拍照等,確保親子契約有更強的執行性。

朋友老方把他們的親子契約貼在客廳,他說自從有了契約,吵架頻率大幅下降。

2、使用期內,鼓勵孩子關注屏幕裡看到的內容,並把它和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

這種從屏幕到現實的“學習遷移”,一方面能讓孩子重複學到的東西,另一方面鼓勵他們歸納概括跳出單一環境。

比如,我兒子在看“禮花蛋”視頻的時候,看到勒洛三角形,而後在玩耍的時候,他能用圓圈擺出勒洛三角形的形狀,並告訴我們相關知識。

3、以“動”攻“毒”,不想長草,就種莊稼

如果我們剝奪了孩子生活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我們就得尋找另外一個能調動他們的替代品,讓他們脫毒。

我給老方的建議是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

最近疫情逐漸解禁,我和老方週末約著一起帶孩子們去戶外,或爬山、或上兒童公園。開始時,老方兒子是一副漠然的佛系狀,什麼都不感興趣,時不時地想找平板電腦。但是多出來幾次之後,他開始嘗試並加入孩子們的遊戲裡。

最近的一次,他成功衝頂最高難度的花式攀爬梯,我們為他舉杯慶賀,孩子臉色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那天他沒有摸平板電腦。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提前做好準備,不僅能防患於網癮發生之前,更勝於亂治在事實之後。

咱們為人父母的,早點行動起來,避免亡羊補牢。

朋友和網癮兒子爆發“內戰”,我支3招幫父子倆走出泥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