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要說一個人不自信,做起事情來容易有心無力,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最終一事無成。要自信,需要“肚子裡”有料來支撐這種自信。常常聽老人長輩說到:肚子裡沒點墨水,怎麼能幹成大事。姑且這句話和自信有很大關聯性。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魯迅,原名周樹人。早先在日本留學,主要是學習現代醫學技術。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家人的健康也一般,所以立志要學好醫術,拯救小家再顧及大家。不過魯迅後來發現學醫不是治療人疾病的最核心辦法。於是棄醫從文,改成寫作。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魯迅寫文章的目的也很簡單,還是治療頑疾所用。這種頑疾是根深蒂固的,它存留在我們腦袋裡,停留在周邊的事物裡。就像風一樣,你感受得到但是看不見摸不著。既然人體的物理機會患病,而且有治療的辦法,那麼精神層面是不是也可以治療修正?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文化精神層面的疾病,確實影響非常大。不僅僅影響一個個體,還影響周邊的人。80年代-90年代的人大部分都學過魯迅的一篇短文《拿來主義》。這個拿來主義是不是一種治療精神頑疾的辦法,從該文中很明顯的感受到,它是解決文化自卑的一種良方。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那個年代,人們飢寒交迫。魯迅希望能引進外部先進思想來革新他所在時代的邪氣。那個時候,非常流行引進國外的思想、技術及其他一切。可以說一切國內沒有的都被引進來,一切國內有的都被打成糟粕。當時形勢下,人們無奈。魯迅也無奈的寫了《拿來主義》。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這篇良方至今都有效果,80多年過去了,依舊很多拿來主義者。就說最近的事,前幾年鼓勵萬眾創新,當時很多海外留學生聽到了利好,立馬回國創業幹大事。沒有目標,沒有分析,沒有將理論本土化。有的是名氣,金錢,人脈。直接開公司備關係。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很不巧的是,回來執行後發現水土不服。於是對外就說:國內怎麼怎麼滴!這不好,那不行,完全不按外國的標準辦事......諸如此類。這就是一種現代典型的拿來主義,拿外部略微接觸的東西回來,想把它變成一個“撈錢的機器”。最終只有本土化或者“更改血液”的部分人有所成就。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突出。物質方面從某一角度來說已經滿足當下所需。很多領域的人才工作或者研究了十幾年、幾十年後發現:傳統經典文化裡的精髓,怎麼沒有人去研究,去創新,去實用化。兜兜轉轉了幾十年,最後迴歸了傳統經典。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國粹文化,確實需要自信。我們學習全世界有益的新知識,接受世界上有益的合適的思想,但我們不能忘記這是去學習,並非要更替成他們那樣。這一點估計很多人不理解,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就要完全複製過來,把自己原有的好都去掉。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再舉個例子,建築方面的國粹。我國古代的建築都是以榫卯結構去完成房子主體建設,既沒有鋼筋混凝土,也沒有電焊連接,但是可以保存千年。但西方建築引進之後,我國絕大部分城市都一個模子,鋼筋混凝土的房子,公路、樹木都一模一樣。傳統建築以糟粕名義被丟棄。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魯迅說過沒有,國粹不自信,易成“拿來主義”!

這個例子也是典型的拿來主義,拿來之後並沒有側重本土化,而是完全仿照。若有機會去研究現代建築,你會發現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建築不論內外,幾乎相差無幾。幸運的是,高層設計院的人才已經發現了弊端,逐漸提倡國粹文化的復興、崛起。這麼看來,魯迅的《拿來主義》並沒有過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