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该降降温了!

最近网上关于英语和高考的关系吵的热火翻天,有建议将英语改为选修的,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明确表示建议将英语改为选修的是郑强教授,跳出来反对的代表人物是俞敏洪。在这里,个人表示支持郑强教授的观点。的的确确,每个国内的学生都被英语折磨了好多年(绝大多数人被英语折磨的时间范围是在中学时期,更严谨的说法是在高中时期)。好像在完成高考这一历史任务之后,英语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不知是否有人做过调查,大学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需要经常用到英语的人数占到多大的比例(以所有的高校毕业生为基数),有专业数据的网友可以分享一下,相信这个比例应该不高。

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就认为英语一无是处,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的新时代新世纪,懂点英语无疑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英语在高考中作为一门主科,占到了150分的分值。这点是否合理?是不是应该适当减少英语的分值占比?我们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其他科目。

首先以完形填空的30分为例。

数学中的圆锥曲线大题,加导数大题,加填空压轴题,共计29分,其中的难度不用我说了吧,要想拿满这29分,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难道会比练完形填空少?

物理中的压轴大题,20分,做出来并且做对拿满分,需要在理综的高压下冷静思考,需要在理综极为有限的时间中快速理清思路,还得保证计算准确。这考验的能力,比完形体现的能力少?

化学 实验+工艺流程28-29分 需要综合化学素养,对于陌生的物质,流程,仪器,方程式都要有清晰的破解思路,这需要的智商,赶不上完形?

生物 遗传大题居然只有10分,我不否认有时遗传题出的简单的话是真的简单,但我不相信学理科的朋友没遇到过变态遗传?高考没出过变态遗传?这需要的理性思维,会比完形少?

其次,比较一下总的分值。

以全国一卷举例分析。

数语外150 物126化104生72

语文,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说实话150会感觉有的少,不知道是不是会考虑增加分值,这点我们暂不讨论。

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以后国家需要的数学人才会越来越多,150也还可以,不过相对也可以增加分值。

理综 物理化学也都在100分以上,相对来说也还可以,这两个科目也算可以接受。

生物居然只有72分,真的是太低了。

回看英语150分,和我们的母语占同样的分值,比生物72分两倍还要多。

仅仅作为一门语言工具,一门与国际沟通交流的工具,英语分值占比居然和我们的语文占有相同的分值,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说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一点儿也不为过,甚至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在引导学生崇洋媚外(联想下现在的某些HJ留学生,真是不敢想象)?

为什么中国生物工程专业一直处于被冷落,多少生物工程的学生都是被调剂的,为什么中国优秀的生物人才大多都入了美国籍?

当年高考的时候,就已经用英语狠狠压制了生物,还好意思把被调剂的学生塞进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人才国内几乎难以找到工作,英语翻译却混的风生水起,根源终究在高考。

再次,讨论一下俞敏洪们讲的公平,也就是他们提出的英语学习是给贫困孩子的关爱。对于这点,不知该怎么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英语在高考中那么高的分数占比对于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当然也是不必要的)。试想一下,在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差距有多大?这难道是俞敏洪说的公平?

最后,再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个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对于教育的观念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就拿英语来说,现在智能语音,智能翻译发展的那么迅速。相对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很多的英语知识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英语的读写。此外,现在需要的更多的是工程技术,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人才。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了医疗科技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对比一下高考的分值(英语150,生物72),是否我们在高考的时候就把一个可能存在的生物人才通过英语给淘汰了?

英语,是否该降降温了?重视医疗,重视科技,弘扬传统文化,应该不能是简单喊喊口号。那,是否应当从高考开始?让我们重视的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让我们的新一代能够更多地擅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的重视医疗技术和现代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