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三應窯(9)


[地名故事]•三應窯(9)

三應窯的礦產資源,談不上有多麼豐富。除了以上所提到到石棉礦、雲母礦和青石頭礦外,還有石灰石、料漿石和紅粘土(紅土)。

[地名故事]•三應窯(9)


[地名故事]•三應窯(9)


三應窯北山的石灰石雖有儲量,若燒製白灰又顯石性大、碴質多、產量小,如果用它壘做牆體基礎還不怎麼堅硬還容易分化,故不易燒製白灰成品,也未開採。

料漿石(礦)在村東二道溝和廟溝之間的小山樑上有不少採挖點。過去村裡人、甚至還有外村人常到此掏挖。料漿石的礦(窩)點比較分散,一存一窩(窖),這裡一窩,那邊一窩。石料都在山石上層,離地面很近,剷除地表上的土層後用鐵鎬深刨幾下就會找到。料漿石是與其它石頭相伴的共生礦,其石性細軟並帶有沾粘性且易分化的軟圓石塊(圓圪蛋),它可掏挖回去用水溶泡澄漿,用時軟漿挖起攪拌成泥漿糊狀,用它來為畫炕圍抹作底面。

[地名故事]•三應窯(9)

早前也沒有水泥或白灰什麼的好材料,住宅又是土房土牆,要想畫盤炕圍必須得用硬質(凝固後硬實)材料打底,所以才用料漿石來攪抹。用料漿石打底畫下的炕圍畫油漆牢固,不易起皮脫落,可使炕圍畫保持長久。再早些年,一些富戶人家修建房屋沏磚也是用得料漿石泥做沾合漿,村裡建蓋廟宇寺院同樣用得是料將石材料,青磚白縫,牢固好看。有的現存古廟等古建築還能看到如此牆壁,後來有了白灰和水泥才不用料漿石。

再說三應窯的紅粘土(亦簡稱紅土),這種土紅顏色,粘性強、質量好,儲量也不小。特別是村東的大東溝(海令溝’入口不遠處西側有大量的紅粘土儲藏,再過來西面的二道溝(亦稱紅土溝)也有大量的紅粘土。

[地名故事]•三應窯(9)

《呼和浩特市志》和原《郊區志》“礦產資源”一章對此都有記載,說呼和浩特市東郊榆林鎮(鄉)內有兩處在多大的紅粘礦址,一處是三應窯大東溝(海令溝)一帶;另一處是乃莫板村東紅土溝(沖溝)一帶。

[地名故事]•三應窯(9)

大東溝原先的紅土場是專門供應原呼和浩特市水泥廠生產加工水泥成品的原料。燒製水泥時將紅粘土拌進去,成本低,出品快,每年水泥廠要拉運走數量不少的紅粘土,有時還得用火車皮運輸。

[地名故事]•三應窯(9)

聽三應窯人說,這個紅粘土礦(場),屬於三應窯村和榆林村共同所有,因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前,兩村為一個高級合作社。約在1960年初(時間不確),呼和浩特市建起水泥廠,所用紅粘土原料就選定此處。又還說兩村和水泥廠有過徵用紅粘土的合同,因為權屬問題,三應窯和榆林村鬧過一段時間、不溫不火“的飢慌”(爭議),三應窯說這個紅土場的地片是他們的,榆林說是他們的。後來也不了了之。

[地名故事]•三應窯(9)

紅土場平整後載植的樹木,林內還養著孔雀和駝鳥等小動物!


[地名故事]•三應窯(9)

前個八九年,呼市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水泥成品標號提高,質量提升,所謂的紅粘土摻加原料不再使用,這樣就將紅土礦(場)遺棄閒空在那裡,只有少數需用紅粘土的人們來隨便拉用,個別鑽井個體戶打井用粘土泥漿保護井筒而少量使用,也有當地人壘院牆或什麼小房、攔牆沏石坐漿使用一些。這個紅土場廢棄後也沒人咋管,後來有人合夥整修了這個廢棄場址,取高墊低,載樹綠化,還養起了孔雀、駝鳥等小動物。利用不宜栽樹綠化的空地片,在上面蓋建了一些磚沏窯房,取名“孔雀聚義山莊”,成了榆林鎮在大青山腳下規劃開發興建旅遊事業的一處沿山“農家樂”旅遊小景點。

[地名故事]•三應窯(9)

‘院內樹木蔥蘢,窯房別具特色。下圖是孔雀科技館


[地名故事]•三應窯(9)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