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1927年秋,楊春霖奉命重回冀東,繼續領導豐潤、玉田、遵化、薊縣等地的農民鬥爭。同年10月,河北省委決定成立京東農民協會,由他擔任會長。10月18日,他與張明遠等人領導了豐、玉、遵兩萬多農民的暴動,曾一度攻克玉田縣城。不久,我黨成立以玉田農民軍為基礎的京東人民革命軍。這支部隊很快發展到400多人,由他任司令員。但是在敵軍的重兵圍剿下,他很快兵敗被俘並英勇就義!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抗戰爆發後,我黨在冀東發動了有20萬人參加的武裝抗日暴動。並組建了擁有10萬人槍的冀東抗日聯軍,由高志遠擔任司令員,洪麟閣和李運昌任副司令員。高志遠是河北灤縣人,家境富裕,擔任過民團的大隊長。但是他思想進步,堅決抗日,傾家蕩產來打鬼子。洪麟閣是遵化人,在馮玉祥的部隊擔任過軍法官。1933年,他毅然回到老家開展抗日活動。李運昌是河北樂亭人,他是老黨員還是黃埔生。

1938年7、8月,在八路軍第四縱隊的配合下,武裝暴動一舉成功,冀東八路軍從此誕生。但是,在日偽軍的重兵圍剿下,冀東抗聯很快損失過半。司令員高志遠率領主力撤回平西,被改編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的一個支隊。副司令員洪麟閣壯烈犧牲於西撤路上,只有不到2000人分散在冀東北部山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由副司令員李運昌指揮。撤回平西的部隊,後來被改編為一個團,團長白乙化。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1939年夏秋,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決定不再派主力進軍冀東,主要靠冀東自身的武裝力量建立根據地。冀東八路軍由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委,包森任副司令員,曾克林任參謀長,劉誠光任政治部主任。根據上級指示,冀東八路軍在北寧路以南、還鄉河兩岸、遵化和冀東西部平原多次出擊,前後殲敵數百人,自身則發展到2000人以上。不久,冀東八路軍被改為八路軍冀東軍分區。

冀東軍分區很快成立兩個主力團,即著名的第12團和第13團。陳群擔任過第12團團長,包森擔任過第13團團長兼政委。劉誠光擔任過第12團政委,分區參謀長曾克林也擔任過第12團團長。卻說冀東八路軍愈戰愈勇,很快發展到4000多人,冀東遊擊區包括豐潤、灤縣、遷安、遵化、玉田、薊縣、平谷、興隆這8個縣的絕大部分區域,還跨入冀東西部地區,使得冀東全區連成一大片,人口約200萬。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冀東八路軍發展迅猛,曾於玉田渠梁河,一戰斃傷日偽軍近400人,因此引起日偽軍的恐慌和重視。從1941年到1943年,日偽軍連續五六次集結數萬人圍剿冀東根據地。並且,為阻止冀東八路軍向東北推進,日偽軍制造了東起山海關附近的義院口西至赤城縣的獨石口約1000公里,寬約250多公里的“無人區”。冀東八路軍一度損失慘重,但以大無畏的氣勢橫掃敵軍,終於挫敗敵軍的“治安強化運動”。

從1943年到1945年,冀東八路軍各主力團不斷派出小分隊和武工隊,長期在“無人區”內與當地人民一起堅持多種方式的武裝鬥爭。例如活動在霧靈山東翼的北進武工隊,派出時不足百人,到日軍投降時已發展到約500人,分散在數十條深山溝裡堅持鬥爭。到了1945年,日軍不得不承認:“共軍向河北省北部及滿洲國境伸張勢力,這方面的治安已感不安。”1944年7月,冀東八路軍被改為冀熱遼軍區。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冀熱遼軍區由李運昌任司令員兼政委,詹才芳任副司令員,李楚離任副政委,彭壽生任參謀長,李中權任政治部主任。全軍區下設第14、15、16、17、18這5個軍分區,共有9個主力團、20多個縣大隊、300多個區小隊。幾個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分別為:第14分區,何能彬和李子光;第15分區,李雪瑞和傅西河;第16分區,曾克林和王延春;第17分區,王耀南和王世煜;第18分區,趙文進和焦若愚。

1945年上半年,冀熱遼軍區先後對敵作戰近200次,一共殲敵5000人以上。尤其是其中的北寧路南小營一戰,我軍擊潰偽滿洲國軍一個騎兵旅,殲敵700多人。從此,北寧路南的形勢大為好轉。另外,寶坻趙各莊一戰,我軍擊斃鬼子100多人。1945年6月,冀熱遼軍區發動了大反攻戰役。抗戰結束後,軍區主力不下1.55萬人,在李運昌、曾克林、唐凱、趙文進、李子光、舒行等幹部的率領下挺進東北。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據統計,冀熱遼軍區先後派出數萬人來到東北,很快發展到6萬人以上。他們來到東北以後,先後殲滅拒不投降的日偽軍6萬多人。到了1945年年底,他們已經控制東北地區60多個大中小城市,完成了為後續部隊開路的任務。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很快升任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副總司令,曾克林升任為第3縱隊司令員,唐凱升任為第3縱隊副政委。不過,他們的部隊良莠不齊,後來竟有上萬人選擇逃走或投敵。

此時,留在關內的部隊已經不到一萬人。不過由於冀東當地人民踴躍參軍,冀熱遼軍區很快又發展到近3萬人。他們在代司令員張明遠、副司令員詹才芳的指揮下,很快收復近20座縣城。從此,冀東和冀中、平北等地聯成一片,並且成為東北我軍的兵站基地。到了1946年初,冀熱遼軍區已經發展到10萬餘人,境內人口也發展到1200萬人以上,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因此成為全國19塊較大的解放區之一。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抗戰結束後,冀熱遼軍區主力先後被改編為3個縱隊,也就是著名的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9縱隊、第11縱隊。黃永勝和段蘇權分別擔任過8縱司令員,詹才芳是9縱司令員,賀晉年是11縱司令員。後來,這3個縱隊分別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45軍、第46軍、第48軍,軍長分別為黃永勝/陳伯鈞、詹才芳、賀晉年。至於撤到平西的冀東抗聯主力,後來被改編為一個團,最後編入東北野戰軍11縱(48軍)。

據統計,冀熱察遼軍區在1947年上半年被劃入東北戰略區,全軍已經不下10萬人。主力被改編為以上3個縱隊,另有數萬人留在冀東等地堅持武裝鬥爭。從抗戰勝利前後到建國前後,冀東等地先後向東北我軍輸送兵力不少於25萬人。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我軍先後抽調不下90萬人南下,劃給華北軍區不下12萬人。另外,東北留守部隊約有21萬人,其中有原冀熱察遼軍區部隊數萬人,以熱河軍區為主。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建國前後,這個系統留在冀東的部隊被編入河北軍區,主要為唐山軍分區。留在東北的少數部隊被編入遼西軍區,後來和遼東軍區被合併為遼寧軍區。留在熱河境內的部隊,被編入以李運昌為司令員的熱河軍區,後來被劃入河北軍區。留在察哈爾境內的部隊,被編入察哈爾軍區,後來也被劃入河北軍區。可以說,這個系統的部隊要麼被編入第45軍、第46軍、第48軍等野戰部隊,要麼被編入河北省軍區。

1952年,第45軍和第44軍一部被合編為著名的第54軍。這個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重裝的三個王牌快速反應集團軍之一,丁盛是首任軍長。第45軍一個師,被劃入第46軍。第46軍,在1985年被撤銷,一個師被劃入第26軍。第48軍,則在1952年被撤銷,其中有個師被編入以陳明仁為軍長的第55軍。1985年這個軍被撤銷,這個師則被編入第42軍。1993年3月,該師參與組建駐香港部隊步兵旅。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到了新世紀,冀東八路軍的餘脈,大致可以在第26軍、第42軍、第54軍等部隊裡查到。河北省軍區等部,也有它的餘脈,不過已經很淡。再談談冀東那些老革命:冀東紅軍創始人楊春霖,犧牲於1927年;冀東紅軍創始人之一張明遠,他在建國後擔任過東北局副書記;冀東抗聯司令員高志遠,來到平西后被蕭克處決;副司令員洪麟閣,犧牲於1938年;副司令員李運昌,建國後擔任過交通部副部長。

第10團團長白乙化,犧牲於1941年;第12團團長陳群,犧牲於1941年;第13團團長包森,犧牲於1942年……這個戰略區出過開國上將:黃永勝、鄧華、宋時輪、蕭克……開國中將:詹才芳、劉道生、邱會作、張天雲、楊梅生、周仁杰、陳仁麒……開國少將不下40人,比較著名的有:段蘇權、曾克林、唐凱、丁盛、何能彬、彭壽生、賀晉年、李中權、王耀南、趙文進、舒行、歐致富、歐陽家祥……


冀東英烈傳:從京東人民革命軍到第四野戰軍!


另外,冀東軍區副政委李楚離,建國後擔任過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兼第12團政委劉誠光,犧牲於1942年;第13團副團長單德貴於1944年投敵,後來去世於1949年;第14分區政委李子光,建國後擔任過河北省副省長;第15分區司令員李雪瑞,犧牲於1951年,時任師長;第17分區政委王世煜,建國後擔任過河北省交通廳廳長;第18分區政委焦若愚,建國後擔任過北京市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