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在一些以舊社會為主題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在一所烏煙瘴氣的賭場中,所有人都喊著“開大”“開小”。

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他們在賭色子的大小點,賭對的人,會喜笑顏開;賭錯的人,則血本無歸。

但總有一些嗜賭的賭徒,雖然整個晚上都在輸錢,但他們寧願借高利貸也要把翻盤的希望寄託在下一盤上,並且總會對他人說,下一次開一定是自己押的點數。

等結果一開,往往總是又押錯了點。賭徒並沒有就此死心,而是越戰越勇。在他的主觀認知中總是認為,既然已經輸了這麼多次,最後總該輪到自己翻盤了。

於是又繼續借高利貸,繼續押錯誤的點,直到賠進去所有家產。


其實,賭徒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認知謬論,在微行為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偏差”,又叫作“蒙地卡羅謬誤”。

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總是會認為某些隨機發生的事件,是和前一件相類似的事情之間存有某種關聯。

然而事實是,前後兩次事件只不過存在著性質上的類似,除此之外再無聯繫。

人們只是不恰當地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出了主觀預測而已。正像是影視劇中表達的賭徒心理,每一次的開盤是大是小,都是一個單獨的概率事件,前後開盤並沒有任何聯繫。

但在賭徒的認知中,如果一直是在開大,那麼他就會認為風水輪流轉,總會輪到開一次小

其實,開大還是開小,只存在每一次單獨的行為之間,不會和上一盤有關係,更與賭徒的主觀心理意願沒有任何關係。

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赫什·舍夫林在《超越恐懼和貪婪》一書中對賭徒的心理進行過深入的揭發,其認為這種把彼此毫無關聯的兩件事情主觀聯繫起來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

人們通常會認為,在同系列事件的果中隱含著某種自相關的關係,如果事件A的結果影響到了事件B,那麼人們就會認為B的結果是依賴於A而生成的。


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謬誤,是源於對偶然事件概率的認知錯誤。這種認知偏差在股市上的表現往往會更加明顯。

炒股的人們都有追漲殺跌的意識,但卻因為主觀認知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性,就會對股市的最低點和最高點產生錯誤的判斷,由此往往容易造成買進之後還在跌,或者是賣出之後還在漲。

某證券交易所的經理曾經這樣評價為股市而瘋狂的人們:

“我曾經對身邊的一些新股民反覆提醒,該拋的應該拋了,但是他們都聽不進去,結果原本盈利的變成虧損,原本虧損的變成深度套牢。”

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之所以出現這種認知偏差,最大的原因還是基於人們尚不滿足於對慾望的追求,這也是會寄希望於下一次能夠賺更多的心理緣由。

而慾望不只在引誘著人們向更多利益的方向做出選擇,其也會使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陷入無休止的死循環中。


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認為人們都具有某種“意向立場”,即當人們遇到某種意外事件而感到困惑、不滿時,為了能夠快速消除意識上的不適性,就會主觀認定是某個對象的故意行為導致了當下的結果,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去尋找替罪羊。

如果在賭場中持續遇到自己輸錢的情況時,人們往往不會去怪罪自己押注不準確,而是會去考慮是不是莊家出了老千。更可怕的是,這種意識上的偏差卻被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正常行為。

人人都執著小概率,賭徒心理引發大謬論

對於聰明人來說,如果能找出問題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想出規避風險、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管人類的內心有多麼強大,我們內心深處存在的恐懼和不安永遠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人們產生認知上的偏差,依舊是基於為自身尋求安全感的前提,所以不論是想下一次翻盤的賭徒心理,還是想要尋找替罪羊來求得心理安慰,都是想要讓內心迴歸到平衡狀態。

但內心的平衡,並不是靠對既定事實的認知偏差來完成的,唯有用實際行動去改變現有的結果,以真切的現實來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才能使內心和現實之間實現內外合一。

只有實踐,才是產生真理並且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下一次未知的憑空預測,只會讓生活陷入再一次的困境中無法自拔。(文/微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