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成長中的小孩子,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不良習慣。當你看到孩子的不良習慣時,有沒有想過,這恰恰有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造成的?

看到孩子的行為,我們家長都不自覺地去教育,去糾正,豈不知,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們一直都在模仿大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看看自己或家庭的其他成員是不是有同樣的“惡習”。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先從改變家長開始。

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總覺得自己應該時刻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但沒想到,有一天我也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果果吃西瓜時,總習慣用手摳瓜籽,既不衛生,還把西瓜汁弄得到處都是。我和果爸批評了他很多次。又一次,全家人吃西瓜時,我批評果果,結果果果姥姥說我,“你別說別人了,看看你自己是怎麼吃的”。

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也在摳瓜籽。最尷尬的是,我一直沒意識到自己始終是這麼做的。再往上找原因,發現果果姥爺也是這樣吃西瓜的,原來這個壞毛病是“遺傳”下來的。

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我們經常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卻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於是平日裡還總說孩子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卻從來沒有反省是不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

想要孩子做什麼,家長就要先做到,這樣身體力行,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家長說一套做一套,並不能夠讓孩子信服並遵從。所以,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有心、用心、耐心的家長,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著手,檢查自我,不斷學習,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與孩子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但壞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如何改變呢?建議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在態度上一定要達成共識,認識到這個習慣是不好的。

當我意識到自己也跟果果一樣摳瓜籽的時候,就下決心和果果一起改掉這個壞習慣。但起初果果不想改,於是我用手機把我們吃西瓜的樣子錄了下來,並跟果果一起看視頻回放。通過這個方法,讓果果看到摳西瓜籽的壞處,進而達成共識。

所以在態度上一定要真的達成共識,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這個習慣是不好的,他才願意去改變,才會和父母一起想辦法。否則只是家長急,孩子不急,根本沒用。

其次,習慣養成需要時間,改掉習慣同樣也需要時間,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學會等待。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項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能堅持重複21天以上,堅持行動的次數就能達到質變的最低臨界值,就能夠開始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如果能堅持重複365天以上,恭喜你,一個新的習慣就已經牢固形成了。

所以,無論是對於大人還是孩子來說,改掉壞習慣是需要時間的,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給孩子以時間,靜等變化出現。

第三,家長要有方法,要想打破舊的行為方式,就一定要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方式。

還拿我跟果果摳西瓜籽的例子來說,最初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手解決西瓜籽的問題,如果不讓用手,怎麼辦呢?就必須找到可替代的工具,找到工具,事情就成功一半了。

又比如孩子做事拖沓,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計劃表,或是給孩子一個沙漏、小鬧鐘,用這些工具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不知道怎麼辦,他缺的是工具和方法。所以在解決新的問題時,要嘗試給孩子工具和方法。

第四,要有落實、有監督,不斷重複、再重複,新的習慣才能養成。

我們這個目標、方案千萬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腦子裡,而是真的要有行動,要動起來。同時一定有人監督。無論大人小孩,都會有惰性心理,互相監督一方面可以賦予孩子平等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促督我們自己堅持下去。

習慣養成就像燒開水,要不斷地燒,90度不開,99度不開,只有到100度才會開。在習慣培養上也是如此,必須重複到足夠量,習慣才能養成。很多事情只有堅持不斷的重複,量的積累之後才會有一個質的變化。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缺乏耐心,水燒到40度就煩了,到50度就沒有耐心了,再到60度就失去信心、認為燒不開就放棄了。一旦放棄,水變涼,再想喝時,又從頭燒,到60度、70度,再次沒耐心,又是放棄……週而復始,一直也沒能養成習慣。所以,在一件事情上,我們要落實監督,不斷的重複再重複是非常關鍵的。

習慣始於父母,養成始於家庭。各位親愛的家長,眼睛盯著孩子毛病的同時,別忘記檢查一下自身,你的一點點改變,就會帶給孩子巨大的變化!

父母必讀:孩子的好習慣從哪裡來?

原創作者果媽陳玲玲,著名育兒實踐派專家,著有《給孩子句號不如給孩子問號》、《給孩子魚不如給孩子漁》,獨創提問式親子溝通法法,輕鬆問出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關注“果媽總是有辦法”,以親子原創案例為核心,提供專業育兒知識和親子指導,培養孩子獨立、自由、有信念,讓孩子自己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