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識“種族歧視”-- 認知及社會心理學視角

歧視的本質源於對少數人群的不寬容,但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少數群體”。

——卡羅琳·艾姆克【德國】


讓我們一起來理性、科學地正視和了解歧視,

並不斷努力嘗試突破歧視吧!


芝士幫助:疫情下的歧視與偏見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滯留海外的留學生群體面臨著更多生活挑戰。除了擔憂基本生活物資和疫情防護,他們還要面對跟這次新冠病毒一同爆發的“歧視”和“仇恨”。


在國外大規模爆發疫情之時,一部分敏銳的留學生就開始購買口罩、消毒液等防範物資,並且在出門時戴上了口罩。


然而,就是這樣再正常不過的個人防範措施,卻由於文化差異和政策指導的不同,使得戴好口罩防範病情的留學生們被當作病毒體一樣的歧視對待。


隨著部分國外媒體對新冠病毒的種族汙名化,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言論與衝突愈演愈烈:“戴上口罩可能被懷疑攜帶病毒而遭到謾罵攻擊,不戴口罩也會遇到白眼和躲避。”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境外輸入確認數據的不斷增加,也讓回國留學生不知不覺背上了“千里投毒”的同胞偏見:“很想要回國,擔心路途遙遠感染危險大,看到國內網友對回國留學生的攻擊,更感到心寒……”


新冠病毒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被它喚醒的人與人之間的偏見、歧視與仇恨。


德國作家卡羅琳·艾姆克曾說過:歧視的本質源於對少數人群的不寬容,但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少數群體”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被歧視的一員,而當你成為某個被打上標籤群體中的人時,你的具體表現已不再重要,別人審視你,便是帶著對這個群體錯誤、固執偏見的眼光。


不管你是否遭受過歧視,不論你是否曾有過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偏見和歧視,我們都應該開始理性、科學地正視歧視、瞭解歧視,並不斷努力嘗試突破歧視。


在直播之前,北美留學生網(深圳公司)發起了匿名者調查,我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並將問題發送給了不同的留學生:


1) 作為一個滯留在外的留學生,疫情發生最擔心的事是什麼?

2) 身邊是否有出現歧視華人的現象?

3) 導致疫情時期種族歧視的原因是什麼?

4) 如果我遇到了歧視,會是怎樣的心情?會怎樣應對?如果我身邊的朋友遇到了種族歧視,我是什麼心情?會怎樣與 TA 溝通?


結果,大家的回答也是比較熟知的一些現象,我們做了簡單的整理(Ps:直播裡會針對答案有詳細的解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疫情下,重識“種族歧視”-- 認知及社會心理學視角

為了讓留學生、家長以及更多人瞭解歧視與偏見,北美留學生網(深圳公司)邀請馬嘉翌老師帶來《芝士幫助-疫情下的歧視與偏見》主題講座。

課程從認識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帶大家瞭解歧視產生的心理學原理、個人及社會影響因素、留學生海外自我照顧等。希望通過這次課程,讓大家對“歧視與偏見”有更科學的結構化認識,從而在應對和突破歧視與偏見時更加從容。


課程內容

種族與種族歧視的認知

認知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視角的歧視與偏見

影響歧視的因素

如何應對偏見/歧視

疫情下的群體焦慮,及自我照顧


課程時間

4月10日

20:00-21:00


疫情下,重識“種族歧視”-- 認知及社會心理學視角

報名方式

私信回覆“心理”,即可免費參與講座

疫情下,重識“種族歧視”-- 認知及社會心理學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