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段富有文采的時評,受益匪淺

當此之時,我們緬懷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們銘記苦痛、護佑歷史,也珍惜當下、憧憬明天。可以說,今天的清明,是一個撫慰心靈的機會,是一個靜心思考的契機,是一個聯通家國的通道,安放著不同人的真情實感,塑造著時代的文化景觀。

清明是追思過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來的遙望。從寄託哀思到走向新生,我們不只有肝腸寸斷的憂傷,還有高風亮節的精神,更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武漢的櫻花開了,湖北的城市陸續“解封”,全國各地工廠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大街小巷再次氤氳著令人懷念的“煙火氣”……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細節,正在一點一點重新“載入”。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犧牲換來的,我們必須學會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終勝利,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清明是承載情感的節日,春天是孕育萬物的季節。不忘卻過往,讓逝者安息;努力尋找確幸,願生者安康。

——人民網 田雨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每一次紀念前人和不忘來處,都是為了全新的出發。開展全民尋找“英雄”的活動,表達“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為祖國奉獻的人”,表達融入民族血脈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它不斷激發出的前行的力量,這,該是這個清明節國人最美的姿態!——樂兵

全國性的哀悼,是人們內心的感懷。思考疫情和人生,對許多人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它會使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戰“疫”態勢向好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看似平淡、實際安康的美好生活,更加懂得努力奮鬥與不負韶華的深刻意義。

——人民網評 董鬱梅


最好的銘記是奮鬥,最好的告慰是行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犧牲的終極價值和意義,在於讓生者更好地生活,在於讓未來更加美好。不懼風雨,愈挫愈勇,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特質。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昌盛的宏大歷史敘事中,牢記烈士、不忘奮鬥,緬懷同胞、勤勉工作,在崗位工作中做出各自貢獻,是應有之義。我們要堅定必勝信念,咬緊牙關,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化為美好現實。

——南方網評 洪驍音


國旗低垂,是用最高的禮遇、最莊嚴的儀式,表達對逝者的祭奠、對生者的告慰。“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國旗再次為遇難同胞而降,讓我們讀懂了對生命的尊重,什麼叫自信堅強。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帶有一份尊嚴;每一個悲傷的背後,都站立著一個強大的國家。

“沒有一個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沒有一個春天是不會到來的。”現在,冬日的陰霾已經散去,春暖花開的日子已經到來。我們要用充滿哀傷的緬懷和反思,分擔同胞遭受的痛楚與磨難;用充滿敬仰的感動和奮進,攜手並肩邁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李吉明


蕭伯納說:“身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對於這個國家,應當比對其他一切的國家感情更深厚。”人民熱愛奉獻國家,國家善待珍愛人民,這是最良性的互動。

生命無價。雖然現實中任何做法都沒法等價那失去的生命,但我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生命的崇敬與關懷。降半旗致哀就是其中的一種。高高飄揚的國旗,為那些不懈奮鬥過卻又不幸罹難在疫情中的人們降下,讓我們感慨系之的同時又從中獲得無窮的力量。

——紅辣椒網評 梁勇


一朵鮮花,盛開不盡的思念;一束朝陽,點燃前行的燭光。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在這場人民戰爭的特殊時期,惟有將悲痛凝聚為鬥志與力量,堅定抗疫中迸發的頑強與不屈,我們才能最終戰勝疫情;惟有奪得戰疫的最後勝利,讓大街小巷恢復往常的喧鬧擁擠,讓車間工廠回到過去的熱火朝天,才是我們對逝去親人最好的交代,也是對犧牲者最好的告慰——人生向上的動力、家國天下的理念、中華民族的精神,便這樣薪火相傳於穿枝拂葉之季。

天地清明,滿目傷情。但雨潤萬物,綠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長,生生不息的力量澎湃激盪。

——鄒晨瑩


清明追思,不能忘記那些給予我們家傳承的先人。我來自哪裡?這是清明的本核追問。追思先人,是為了教育後人,告訴他們不要忘本。每到這個特殊時節,無論多遠的遊子,也都會到先人的墓前去祭祀一番,為先人鞠上一躬,表達對先人的追思、緬懷與懷念。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莊重肅穆中,我們低頭追思為民族、為人民犧牲的先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們緬懷自己的先人,常懷感恩之心,捧上一束鮮花,表達一份濃稠的相思。

——廖曌


清明時節,帶上一顆感恩、緬懷、敬畏、虔誠、沉思的心,通過網絡“雲祭掃”,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撫慰和充實生者的精神和心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呼吸”是多麼可貴,生命是多麼可貴。凡是有助於“自由呼吸”,有助於呵護生命的事物,我們都應張開雙臂去熱情擁抱。我們有理由期待,“雲祭掃”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還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

——陳廣江


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假日之一,目的不僅是懷思逝者、緬懷先人、寄託哀思、上墳掃墓,更在於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凝聚社會共情。美好的追求必須有與時俱進的美好儀式,清明時節“雲祭掃”,文明春風花芬芳。讓我們的清明更加清正、明淨、文明、安全、健康、綠色,何樂而不為?

——殷建光


走進每一個受難者的世界,是一件艱難的事,但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其意義巨大。納粹集中營倖存者保羅•塞倫在《死亡賦格》中這樣寫道:“每日每夜,我們飲下自釀的黑色牛奶,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擁擠的空中墳墓”。所謂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無法痊癒的人道傷痛。屬於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熱愛和平與發展的人們,特別是在心理上一直遠離東方戰場的人們所飲下。南京大屠殺應成為沉埋在人們心中的活生生的歷史記憶,因為如果人類沒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無法解釋光明從何而來。

——人民日報評論 曹鵬程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牆,對猶太人來說,那是“距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對中華民族來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也是一段“哭牆”,因為那是距離歷史恥辱最近的地方。

透過遇難者“300000”的數字,那場侵略戰爭像一條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華兒女的心上。然而,傷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強的動力就愈加緊迫;教訓愈是深刻,前進的步伐就愈加篤定。從“一窮二白”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跨越“開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中國更應銘記歷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牆”,挺起民族的脊樑和胸膛,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人民日報 陳星東


每一個節日都有鮮明的特徵,清明節的悠長意蘊讓複雜的情感得以聯通。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於己,清明是磅礴情感的一個出口;於家,清明是綠葉對根脈的一種眷戀;於國,清明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由此可見,清明節早已超脫一人一事的悲喜,被傾注了故人故土故國的深厚底蘊。既緬懷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留戀故鄉,也遙望遠方;既心念先祖,也不忘先烈;既祭奠逝者,也呵護新生……清明節讓我們學會珍惜當下,不負無限春光。

“當你被生者遺忘,便是再一次死亡。”去年,一部以墨西哥亡靈節為題材的動畫電影讓很多人感動落淚,提醒人們勿忘往昔,與中國的清明節意蘊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親近自然、品味春天裡,我們也在慎終追遠中護佑歷史、希冀未來。

——人民日報 盛玉雷


葆有足夠的溫情與必要的敬畏,無疑是對待歷史應有的一種姿態。對個體而言,儘管大多數人都沒有歪曲歷史事件、醜化英雄人物的惡意,但隨著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也應注意對極少數處心積慮者保持警惕,並自覺抵制披著多種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因為無論在歷史事實、人類良知面前,還是在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面前,總有一些底線不能被擊穿,總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人們認知過去、對待自我的態度,也照見了喧囂背後的世道與人心。今天,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發出來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尤其需要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動能。尊重事實、心存敬畏,珍視歲月長河中凝結的“精神珍珠”,向歷史虛無主義大聲說“不”,每個人才能成為負責任的現代公民。

——人民日報 李浩燃


英雄的事蹟,並非不能討論、考證,但應用史實說話、以證據立言。把歷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罔顧歷史事實,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妄加塗抹,舉著“歷史揭秘”的幌子肆意抹黑,不僅侵害了民族的歷史記憶、集體的心理認同、共同的價值追求,更觸碰了法律的底線。這既是對集體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言論的不負責,更是對英雄聲譽的直接損害。

捍衛英雄,守衛良知,並非只是英雄後人的職守,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全體人民的共同責任。一句話說得好,“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法律是捍衛英雄形象的利器,如何從法律層面上解決英雄名譽受損後,只有親屬後代才能起訴的被動局面?怎樣完善相關法律,細化對汙損、抹黑英雄言論和行為的認定?能否考慮把維護英雄榮譽,納入公益訴訟範疇?這些問題,同樣值得相關部門重視。惟有彌補法律空白、完善相應條文,才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捍衛英雄的“衛道者”。

——人民日報 陳凌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我們崇尚英雄,不僅因為英雄引領了歷史車輪的前進,更因為英雄身上閃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過歲月、直抵人心。一句話說得好,英雄不是點燃的蠟燭,而是一束純淨的陽光。生命終有逝去之日,蠟燭終有燃盡之時,但“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獻身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豁達胸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敢剛毅,卻可以歷經時間的沖刷而凝為不朽。“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以英雄為路標,我們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霧,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為什麼而出發,我們才能激發起向前的無窮力量。

——人民日報 陳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