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譯者需要哪些素養?

本文來源:中國外文局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

轉自:譯匠

本文從譯者的角度,探討了“譯者隱身”到“譯者主體性”的身份認同的變化;認為譯者從“隱身”到發揮主體作用,為新時代的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譯者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主要是熱愛翻譯,翻譯的使命感,紮實的雙語功底、廣博的文化知識、較強的語言領悟力、豐富的情感和想象以及審美藝術修養等。

1. 譯者隱身

“譯者的隱身” 這一概念是勞倫斯•韋努蒂在1995年提出的,用以描述譯者的地位和翻譯活動。“譯者隱身”就是“不可見性”,是指當代英美文化中,譯者的處境與所從事的活動,在譯文中看不見譯者的痕跡,譯文讀者就像在讀原文。

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身—— 一部翻譯史》一書中開篇即引用了諾曼 •夏皮羅(Norman Shapiro)的話:“我認為, 翻譯的目標就在於生產出透明的譯文,最好就像沒有翻譯過 的譯語原文一樣。好的翻譯就像一塊玻璃。只有在玻璃上出現一些小小的瑕疵—— 擦痕和氣泡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當然,理想的情況是:任何瑕疵也不該有。任何時候它都不應該引起人們對它自身的關注。” 許鈞則指出,譯者 “隱身”說與譯作 “透明”說實際上如出一轍。譯者的隱身即要求譯者在翻譯中逐字逐句、忠實地再現原文,做到“對等”。“忠實”和“對等”,是傑羅姆模式的主要觀點,對後世的翻譯有著重要影響。這一觀點在西方傳統譯論上一直佔據統治地位。

從逐字對譯的《聖經》翻譯,到西塞羅 (M. Cicero)的“作為演說家”的翻譯是沒有創造性的翻譯;從德萊頓(John Dryden)的譯者是原作者的奴隸 到巴特(Charles Batteux)的原作者是思想、用詞的絕對主人,譯者是原作者的“僕人”,譯者都對原作者和原文亦步亦趨,扮演著“隱形人”的角色。

許鈞認為,隱身或隱形,說到底,就是要讓譯者“不可見”。更準確地說,譯者之隱形,是與作為僕人的譯者“不能獨自主張”的觀念緊密相連的。

譯者的隱形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這就是在傳統的翻譯理論中經常強調的三點:一是譯者不要在翻譯中摻入自己的主觀色彩;二是譯者要在翻譯中不表現自己的個性;三是譯者要以原文的一切為依歸,唯作者是瞻。

2.譯者的主體性

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徵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在西方,譯者主體性經歷了從被忽視到被譯者選擇,再到強調譯者操縱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了很多影響深刻的翻譯方法和流派。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後,闡釋學、解構主義、接受美學等文學理論給翻譯研究帶來了新的維度,為譯者主體性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時期中西方翻譯理論都認同譯者的主體性,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推動了譯學理論的發展,也提高了譯者主體的地位。

3.譯者應該“隱身”還是發揮“主體性”作用

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參與者,一方面具有獨立性,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譯者主題性受到原作、作者、翻譯策略和目的等的影響。

陳大亮從哲學的角度闡明瞭自己的觀點:“主體性說到底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辨證統一,也就是說,主體性只有在客體的對象性關係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在理解主體性內涵時要避免兩種極端: 一是無視客體的制約性,過分誇大主體能動性; 二是過分強調客體的制約性,完全排除主體能動性。”可見,脫離原文的主體性是不存在的。

就翻譯實踐而言,無論譯者在翻譯中遵循哪種翻譯原則,使用何種翻譯策略,譯者的主體地位是存在的。即使譯者把自己看作“隱身人”,整個翻譯過程事實上也是一個“從一種語言到另外一種語言脫胎換骨的變易”(許鈞,2014)過分發揮譯者主體作用,過多的創造譯文,也是不可取的,翻譯也就失去了其最終意義。

譯者應該“隱身”還是發揮“主體性”作用,應該辨證地來看待。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手段,從文字和風格上最大程度地貼近原文,就是理想的譯文。

從譯者“隱身”到發揮譯者的主體性,體現了譯者身份認同的變化,為新時代的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譯者應該具有更好的職業素養。

4.新時代譯者職業素養

做好翻譯工作,簡言之,需要譯者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也就是譯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紮實的雙語功底以及廣博的文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語言感悟力和審美素養。

所謂職業道德,劉士聰說,“就是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藝術負責。換言之,也就是要真實,對自己真實,對他人真實,對藝術真實。”黃燦先生則對年輕人說,“僅僅熱愛翻譯是不夠的。翻譯是一種綜合能力。作為年輕初學者,這直接反映在你的理解力上”。換言之,翻譯工作是一種責任、一種藝術,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明確目標,定位自我,努力奮進,對新時代的譯者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譯者應該以翻譯為使命,熱愛翻譯

科技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使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在文化傳播方面,翻譯的橋樑作用越來越明顯。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加入世貿組織和綜合國力日漸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作為翻譯人員,不僅僅要把國外先進的文明成功難過介紹到國內,還要把我國的優秀文化、科技成果推向全世界,所以翻譯人員肩負著不可取代的歷史使命。

借用老舍先生的一段話“翻譯這工作是極要緊的,但是它使我太痛苦了——顧了自己,便損害了別人;顧及了別人,便失落了自己。言語的不同,沒法使彼此盡歡而散。”聊聊數語,倒出了翻譯工作的痛苦與艱辛。

作為新時期譯者,應該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和決心,把翻譯作為己任,才能對翻譯知之、好之、樂之,從而使人們對翻譯作品知之、好之、樂之。

4.2譯者應具有紮實的雙語功底

紮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從事翻譯的基礎。不僅要熟練掌握譯出語,而且要精通譯入語。翻譯是個雜家,英漢互譯要求譯者精通英語詞彙和語法,還要熟悉中國和英語國家文化和背景知識。一名合格的翻譯不應該有語言障礙,如果翻譯時譯文有詞彙、語法錯誤,翻譯就無法進行了。

翻譯不是遣詞造句,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換,是一種藝術,需要藉助一定技巧,同時遵循一定規律。所以作為譯者,要熟悉英語詞彙、句子、語法、風格尤為關鍵;而母語對於譯者來說也同樣重要,一是因為理解的需要,二是因為表達的需要。如果漢語水平差,漢譯外時,根本看不懂原文,就談不上翻譯的問題;在外譯漢時,儘管外語好能理解好原文,漢語不好的話,同樣翻譯不好。例如:

I’ll buy it.(Slang: I can’t understand it, please tell me.)

譯為:我不懂,或我答不出(而不是我要買它)。

Now you are talking.(At last you’re saying something agreeable.)

譯為:你到底說了合我意的話了(而不是你正在談話)

你要有所戈獲,則必須在學習中不斷深入。

譯為:If you want to gain anything, you must constantly deepen your studies.

4.3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

翻譯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包括相關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貌、文學藝術、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識,還包括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

例如對以下詞彙的理解,就涵括了許多背景文化知識:Hellen of Troy(紅顏禍水)、 Melapu’s herb(靈丹妙藥)來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 take a French leave(不辭而別)、honey moon(蜜月)來自民族風俗, bell the cat(自告奮勇)、 sour grape(酸葡萄)來自寓言故事, burn the one’s boat(破釜沉舟)來自歷史事件。

再比如中西方對顏色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紅色是我國文化裡崇尚色。它象徵吉祥、喜慶、繁華、熱鬧、漂亮等,如女子 美豔的容顏為“紅顏”。

西方文化中紅色主要指鮮血的顏色,多指血腥、暴力、恐怖、危險等,如“red ruin”指火災;紅色也常用於情感上,當某人生氣時,常用“see red”或“red with anger”形容;另外,其還有“虧本”等消極意義。

4.4具有較強的語言感悟力

每一種語言都具有其藝術性,語言的藝術性體現在其個體性、形象性、音樂性、暗示性等不同的審美特徵中,這就要求譯者對語言之美有很強的認知和感悟能力。能夠充分吃透予以的細微區別、詞語的各種感情涵義以及各類語體特色。感悟語言之美,可以從語言自身的聲音、形態構成以及人的精神情感等相關聯的層面入手,結合語境以及作者情感,充分感知語言的韻律、節奏、風格、情感、語勢力量等審美意蘊。例如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朗費羅)的The First Snow中的句子:

The first snow came. How beautiful it was, 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 on the mountains, on the meadows, on the roofs of the living, on the graves of the dead.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

仔細品讀,就可以體會到初雪飄臨,天地漸白,山巒、草地、村落、墳塋、河流、樹木在雪中錯落有致,明淨美好,雪落無聲,世外桃源之景悄然顯現。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原文的聲音美、節奏美、意象美、修辭美、錯綜美、感知美、繪畫美、寧靜美、意蘊美。所以超強的語言領悟力,是翻譯出“信、達、雅”譯文的基石。

4.5具備豐富的想象與情感

在翻譯表達階段,豐富的想象往往有助於將文本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從而充分領悟和挖掘到原文的審美藝術價值,為翻譯的具體操作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溫庭筠的《望江南》中有這樣的句子“梳洗罷,獨倚望江樓”許淵衝先生翻譯為:After dressing my hair/Alone climb the stair./On the railing I lean/To view the river scene. 譯文體現了譯者的豐富想象,充分再現了表現了一位因心上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的內心感情,淡淡的憂愁之感油然而生。

白居易語“感人深者,莫先乎情”,說的是文字是富含情感的,通過情來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豐富的情感將使譯者感受、領悟作品的魅力而進一步恰當傳譯。茅盾先生認為,第一,要翻譯一部作品,先須明瞭作者的思想;還不夠,更須真能領會到原作藝術上的美妙;還不夠,更須自己走入原作中,和書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

4.6具備審美藝術修養

譯者的審美藝術修養包括:譯者要有較好的語言修養和文學修養,能夠對原作的語言藝術和文化背景進行鑑賞、解析。另一方面,譯者要對其他藝術門類(如音樂、繪畫、攝影、建築等)廣有涉獵,融會貫通。

正如盧敏教授所說,“一個好的翻譯應該是個‘雜家’,對語言、語法、詞彙瞭解的非常透徹,對各行各業的知識有所瞭解。你不一定是經濟學家,但是要了解經濟學,你不一定是法學家,但是要對法律瞭解”。這樣譯者才能充分挖掘原作的美,達到理想傳譯原作的效果。

译论||新时代译者需要哪些素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