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蔘,你吃過嗎

在農村的菜園裡,有一種名叫“酸咪咪”的東西,相信六七十年代的人應該沒少吃,畢竟那個時候的農村生活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農村娃基本上是沒有錢買零食吃的,因此野外的野果便成了兒時的零食,其中最常吃的就是“酸咪咪”了,因它到處可見,採挖容易,菜園裡、田野間、山坡上乃至房前屋後都可見其身影。

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參,你吃過嗎

酸咪咪,又叫酸漿草、酢漿草、三葉酸、酸酸草、酸不溜等,也有的地方叫“斑鳩酸”,因其分佈廣泛,在我國各地都有分佈,所以叫法也多,它的根莖長得像一個小小的白蘿蔔,小時候,我們經常挖來洗乾淨之後,就是清甜爽口的美食了,人們以為酸咪咪是酸甜的,其實只有它的葉子才是酸酸的,它的根部一點都不會酸,又甜又脆,小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

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參,你吃過嗎

別看這小小的“白蘿蔔”,因其外形長得可愛,呈水晶狀玲瓏剔透,故而在民間又被人們稱作“水晶蘿蔔”或是“土人參”。而且還具有解熱利尿功效,它的繁殖能力也是超強的,只要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長。過去古人用它的葉子來做菜,採摘後,用清水洗乾淨,然後放入開水中略微焯一下,撈出後可涼拌、可炒菜。

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參,你吃過嗎

說起酢漿草,可能很多人會將“酢”字讀成炸,“酢”這裡它念[cù],和“醋”一個意思,因為常聽見有人念“炸漿草”,猛一聽好像“炸醬麵”似的,都讀錯了。所以就直接用“酸漿草”切題就好了,既好認,又能一下子就猜出這個植物很酸,看到這個“白蘿蔔”,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一眼就能認出來,這樣更接地氣些。

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參,你吃過嗎

廣義的酢漿草包括了酢漿草屬的大部分植物,花色豐富,形態多樣。我國常見的開紫花的酢漿草有紅花酢漿草,但其沒有明顯的根莖,葉基生,具有又長又細的葉柄,葉片則由三枚倒心形的小葉組合而成,偶爾也會出現突變的四枚小葉組成的個體,就是人們俗稱的“幸運草”。除此之外,酢醬草,全草還可入藥,據《證類本草》中曾講到過“酢漿草,味酸,食之解熱渴。

農村這種“酸咪咪”,曾是兒時零食,如今被稱為土人參,你吃過嗎

現如今隨著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像酢漿草葉子和酢漿草根也少有人吃了,僅在農村裡偶爾還會有一些小孩好玩挖來吃。之所以今天寫酢醬草,是因為前些天看到了兒時吃過的“白蘿蔔”,現在想起,也成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不知你們家鄉有沒有這種“白蘿蔔”?或又是叫什麼?你吃過嗎?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