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求助的無奈與不堪


被迫求助的無奈與不堪

新冠疫情衝擊之下,美國失業潮洶湧而至,令很多美國人猝不及防。3月21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達到328.3萬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將有超2000萬的“失業大軍在路上”,更有機構估計,裁員人數或多達4700萬,失業率達32%。

成千上萬失業的美國人被迫向外求助,申請失業救濟金、求助於眾籌平臺、在社交平臺上求捐款、甚至接受同樣受困的同事們的施捨。很多救濟機構的網站因訪問者人數激增而難以招架。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人口,他們從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忍著羞愧排隊申領救濟。

《紐約時報》報道了幾起典型事例。

紐約市慈善機構“大都會理事會”(Met Council)的首席執行官大衛·格林菲爾德(David Greenfield)表示,他“第一次見到零售商僱員、廚師長、服務員以及餐廳老闆”,他還很意外地見到了律師事務所的僱員前來領取救濟,“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都是一輩子不愁工作的。”

格林菲爾德透露,很多第一次去他那裡領取救濟的人,都在不停地道歉,“他們說:‘很抱歉,你能幫幫我嗎?’‘很抱歉我需要些食物’,‘很抱歉,但我需要付房租’,‘很抱歉,我需要幫助’。”

明尼蘇達州的聖路易斯帕克,61歲的機械師斯科特·塞斯奇(Scott Theusch)成為初次申請失業金群體的一員時非常無奈,他說,以前總是認為,那些“必須尋求救濟的人”是因為“自身不夠努力”。但沒想到,自己身不由己被迫申領救濟。

在舊金山,29歲的美甲師薩曼莎·帕賽(Samantha Pasaye)在美甲店關門後,被迫在Instagram上懇求他人捐款。她媽媽得知此事後哭了。“我不是那種喜歡求人幫忙的人,”帕賽說,“我什麼事都自己來。但是現在,我不得不放下我的驕傲。”

38歲的恩斯特·維爾吉爾(Ernst Virgile)2012年與妻子從海地搬到美國時,下決心要“不知疲倦地工作”。他們辛苦積攢,去年買了自己的房子,撫養了三個孩子,而當他們二人三月份突遭失業時,他們大為震驚,陷入迷惘。維爾吉爾先生仍在研究如何申請食品券和失業金,妻子則在為不得不懇求銀行延後房貸還款而抹淚。

……

從每個星期能賺1500美元到2000美元,到現在不得不申領救濟,這讓很多中產階級產生了幻滅感。他們一直相信,只要勤奮努力,就能過上美好生活,實現美國夢。因此,很多人都以自給自足和獨立為自豪。但現實卻令很多人感到非常羞愧,非常難過。

這場疫情,就像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一場撼動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地震,它真真切切地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我們都得有承受這種改變的思維和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