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是如何成名的?(名醫成名的故事)

| 導言:名醫能夠出名,多是通過治癒一個個病人,口碑相傳,日積月累,像滾雪球一樣,獲得社會的承認,所謂“金盃銀盃,不如患者口碑”是也。但也有些醫家未成名時,由於治癒了某種疑難病或者危重症,或者治癒某個達官顯要之後,引起轟動,一舉成名,雖說有點運氣成分,其實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有道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下面舉幾個很有趣的例子。

一舉成名非偶然:名醫成名逸事


1.馬二琴——奇方妙法治便秘

名醫是如何成名的?(名醫成名的故事)


遼寧名醫馬二琴(1892年~1969年)開始行醫時,病人並不多。

有某鉅公患便秘,請名醫多人,用過緩瀉、峻瀉、滋脾、潤腸等法均無效,遂請馬二琴會診。眾醫在坐,皆欲看初出茅廬的馬二琴如何出手。

馬診後說:“某公年老體胖,胖人多痰,診其脈僅寸有滑象而尺脈不足,是上盛下虛。此肺為痰阻,胃腸津液乾枯,應以治肺為主,潤腸輔之。緩瀉、峻瀉皆非所宜。”

於是開處方為:肉蓯蓉60g,郁李仁1.5g,紫苑24g。眾醫譁然,謂此方不倫不類,焉能祛病?某鉅公說:“諸位都是名醫,請別立良方,願聆高論。”諸醫已治多次未效,無話可說。

病家毅然用藥,當日即排便,逐漸痊癒。據馬氏弟子彭靜山講,馬二琴由此“一戰而稱霸”,醫名大噪,躋身瀋陽四大名醫之列。

2.祝味菊——“具結”擔保愈富商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名醫輩出,各顯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富商因患傷寒遍請中西醫高手診治,病勢日增,某名醫斷為“誤投辛燥,法在不救”。

當時四川祝味菊初到上海,醫名未盛。但他敢於力排眾議,全力承攬,並“具結”擔保,果斷採用附子、肉桂、麻黃、乾薑之劑,不數日而愈。

當時滬上醫界為之轟動,不僅贊其醫術,更佩服其“具結”擔保之勇氣。陸淵雷說:“君(祝味菊)心思敏銳,又自幼專力治醫,造詣非予所及。”

徐相任稱他為“國醫中不羈才是也”。名醫章次公也大為歎服,自謂:“此後逢先生則奉手承教,俯首無辭。”

陸、章諸公皆為滬上醫碩,能說出“造詣非予所及”、“奉手承教,俯首無辭”之語,足見對祝氏欽佩之情,祝氏由此名噪上海灘。

3.朱南山——成名一舉在“梳頭”

名醫是如何成名的?(名醫成名的故事)


滬上名醫朱南山(1872年~1938年)原籍江蘇南通,44歲前一直在家鄉行醫,“求診者雲集”,遂立志往上海發展。初到上海開診,半年已過,問津者寥寥,自嘆人地生疏,長安居,大不易,即購船票打道還鄉。

在碼頭適遇南通一病人專程來滬找他求診,遂回旅館診治,暫時打消回鄉念頭。旅館之鄰有家茶館,朱南山常去喝茶解悶。女店主亦南通人,見朱氏落落寡歡,問明情由,就常為之介紹病人,朱就在茶館為人診起病來,故一度被人稱為“茶館醫生”。

適有一“梳頭”女子(舊稱“梳頭孃姨”,專門為姨太太、妓女等上門梳頭),每天為茶館女主人梳頭。其兒子患臌脹,病情危重,遍求名醫治療無效,茶館女主人乃為介紹朱氏往診。

處方重用大黃2兩,浮萍6錢。病人服後大瀉大汗,身體輕爽,由此竟獲痊癒。由是,這位走家串戶的“梳頭”感激涕零,遂到處宣傳朱南山之醫術,所謂“口碑無字,陽春有腳”。

很快,朱氏聲名鵲起,病人如滾雪球般多了起來。遂在開封路開設了診所,門庭若市,很快成為名醫。“風、癆、臌、膈”乃內科四大絕證,朱南山敢予大瀉大汗之法,原本有膽識者,只是時運未及,未獲醫名罷了。

4.丁濟萬——一服“扳藥”治危疾

名醫是如何成名的?(名醫成名的故事)


丁濟萬先生處方

丁濟萬(1903年~1963年)為名醫丁甘仁長孫,其父早亡。丁甘仁憐愛長孫,親自教他在身邊侍診。耳提面命,精心栽培,並編有《丁氏套方一百一十三法》,僅傳於濟萬,可謂深得乃祖真傳。

丁濟萬獨立應診後,因聲名終究不如祖父,起初業務平平。某日,有一貧困病人慕丁家之名而來求診。病人已昏迷不醒,無法親來,但老先生出診費為12元,家人出不起,乃惶哭於堂前。

濟萬聞之,心中惻然,慨允出診。病人所患溫病,已見危象,稍保身價的醫生必望而卻步。濟萬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之悉心診察,著意處治。孰知病家竟無錢購藥。濟萬憐之,代付藥款,並告之曰:此乃一服“扳藥”,服之若能汗能醒,尚可救活,如扳不轉,則生還渺茫。

次曰,病人家屬來到丁宅跪於階下,叩首而拜曰:“先生救命之恩,一家難忘,特來叩謝。”原來病人高燒已退,神志甦醒,且已思食。丁濟萬遂連續為之診治,終至痊癒。

丁甘仁聞之,察其用藥,面露喜色:“孺子膽大而心細,他日必成名醫也。”由此病家口碑相傳,稱小先生是“活仙人”,遠近就醫者日眾,竟至繼承乃祖丁甘仁遺風,成為滬上數一數二的名家。

5.陸士諤——廣告引來重病患

名醫是如何成名的?(名醫成名的故事)


陸士諤(1876年~1944年)是民國時滬上十大名醫之一。陸年青時博學明經,名重一邑,因屢試不第,改研醫學。醫、文並重,著有多本小說和醫書,時人有“稗史風人,醫經濟世”評語。

士諤初在家鄉青浦行醫,生意清淡,門可羅雀。沒有事做,他就閱讀小說,鑽研寫作。試寫了幾篇短作,投給報紙,居然採登,獲得稿費。這樣一來,他開始寫歷史小說,也有書局為他出版,因此認識了世界書局的經理沈知方,以及著《海上繁華夢》的孫玉聲。

孫開設上海圖書館,得知士諤學醫,就勸他一面寫小說,一面行醫,且允許他在上海圖書館設一診所。懸壺多時,沒有病家請教。他認為此道不通,準備把診所關閉。沈知方知道後對他說:“要有生意,必先登報宣傳,你花了廣告費,就一定有收穫。”

廣告登了三天,依然沒有生意。原來是登在分類廣告欄,很不醒目。沈笑著說:“登廣告不登則已,要登非登第一版報頭旁直行不可。”陸說:“直行廣告,費用增加若干倍,我實在負擔不起!”沈說:“你把廣告稿交給我,如果登出沒有生意,廣告費由我負擔。”

隔一天,直行廣告登出,居然有一男子前來請他出診,付給四元出診費,說道:“我的老婆發瘋,中西醫束手無策,請你去診斷一下。”陸喜出望外,隨之而去。一經診斷,覺得這種病非下一帖猛藥不可,可以立起沉痾,如果誤投,就有生命危險。他顧不得許多,大膽開了一個藥方。

回到診所,心猶忐忑不安。晚上,他將所得診金,邀了館中諸友到附近菜館大吃一頓,發發利市。正飲談間,館中學徒來喊:“日間請診的人又來找你。”他大吃一驚,表面上故作鎮靜,問:“來人神色怎樣?”學徒說:“很正常。”他才安了心,命學徒對來人說:“陸醫生晚飯後就來。”

飯後到了病家,得知病人服藥後下了許多血。他對病家說:“不要緊,進些冷粥下去,血便能停止。”病家又送了四元診金。

次日,病家又來向他長揖道謝:“今天病人不但止血,而且神智已清,希望屈駕再去一診。”這樣診治多次,病人竟至痊癒。

從此病家在親友同鄉間廣為宣傳介紹,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陸大有應接不暇之勢。便在汕頭路口租了大房子作為醫寓。白日應診,晚上寫書,終成大器。

醫家成名大都積漸而來,絕不可心存僥倖一舉成名。所謂“一蹴成名”,實則奠基於平日的勤學苦鑽之中,偶然蘊涵於必然之中。清代程芝田曾說:“巧妙豈能驟得,必博覽群書,簡煉揣摩,由博返約,加之臨證多,則見識廣,所謂熟能生巧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