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東漢末年,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各地群雄並起,而在中國北方則由以曹操及袁紹實力最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日漸勢強。而袁紹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地廣人眾,屯兵數十餘萬。雙方成對峙之勢。然而一山難容二虎,當時袁紹的兵力遠遠勝過曹操,豈願屈居於曹操之下,遂欲與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建安五年(200年),曹軍與袁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史稱官渡之戰。最終曹操依靠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火燒糧草,終以不足三萬之兵,大敗袁紹十萬精兵於官渡。袁紹僅攜八百騎倉皇而逃,兩年後抑鬱而終。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在這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存在一個關鍵人物,此人便是許攸。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叛袁紹,因其本就與曹操相識,便投靠了曹操。便是他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也因此而大敗於官渡。而許多人認為,曹操之所以能大敗袁紹皆因為許攸獻上這絕妙計策。但筆者認為,許攸確實在官渡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但若說這許攸決定了這場戰役的成敗,就未免有些片面了。

官渡之戰是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而筆者認為,這場戰役勝利的核心應取決於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作為一支軍隊的第一指揮官自身的個人謀略、膽識、軍事素養才真正的決定著一場戰役的勝負。而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只不過是在外因素,能夠左右戰局,但未必能決定勝負。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帶著這個觀點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在這場戰役之中曹袁二人的戰略戰術表現,或許就能明白曹操能以區區不足三萬之兵大敗袁紹絕非許攸一人而左右的。

一、曹操之奇謀遠略

  1. 官渡之戰始於建安四年六月,終於建安五年十月。聽聞袁紹欲舉兵進攻許都,曹營眾議臣大驚,認為袁紹人眾勢強,難以戰勝。甚至有一些人早已心猿意馬,暗通袁紹。此番便已先輸一成。曹操見此狀便於眾臣言:“雖袁軍佔據優勢人眾勢強,但未必不可一戰。”當然曹操敢這樣說也絕非毫無根據。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因其謀,對袁紹早已深入研究,深知袁紹其人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膽略不足,刻薄寡恩,不善驅兵。遂告知眾臣,集結兵力,此戰可勝。曹操之所以這樣說,其一是因其確實對袁紹甚是瞭解,此戰並非沒有勝算。其二是因為,袁紹南下已成定局,既然此戰不可避免,此時穩住軍心為重。曹操此言便是為穩住軍心,方可圖謀後事。由此可見曹操善謀略之其一。
  2. 穩定軍心之後,曹操並未慌亂陣腳,馬上制定了對袁之策,決定先發制人,出兵討袁。進軍黎陽並分兵把守官渡。然而在袁紹出兵之前,許都的劉備竟搶先動手,舉兵反曹。身在官渡的曹操,立即抓住袁紹還未出兵的機會,親自領兵擊敗劉備,除掉了身後的隱患。一個月後袁紹兵至黎陽,並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曹操聞訊之後,並未直接解白馬之圍,而是背上進軍延津。吸引袁紹軍隊向延津運動。另一邊再率領輕騎迅速掉頭馳援白馬,此番打了袁紹個措手不及,斬顏良,誅文丑。取得決戰前的小勝。此番聲東擊西之戰術,可見曹操謀略之深,戰術之強。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二、曹操之唯才是舉,知人善任,廣納忠言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曹操如是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而孫權也曾說:"至於御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都彰顯了曹操重視人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特質。當時,在曹操麾下匯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一時人才濟濟。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許攸。武有許褚,典韋,張遼,夏侯惇,夏侯淵,張郃,高覽等大將。而這之中也不乏有叛將投曹之人,其中有幾人便是在官渡之戰中來投奔曹操的,通過曹操對待這些人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曹操唯才是舉的態度,非一般人能及。

  1. 先說這許攸,在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之時,曹操聽聞許攸前來投奔時,竟激動的連鞋子都沒穿就奔出帳來迎接,要知道在當時不穿鞋見客其實是對客人的尊重。曹操此舉,不管是否是刻意為之,但這都顯示出了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是非常重視的。正因為曹操這般才有了後邊的奇襲烏巢之計反敗為勝。
  2. 而在官渡之戰中還有二人投奔到曹操帳下,這二人便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和高覽。二人前來投奔時,眾人都勸曹操小心謹慎,以防二人詐降,然而曹操卻不以為然,為表示誠意還孤身一人出寨迎接,張郃高覽二人見此狀更是深受感動,立刻下馬向曹操跪拜。而在官渡之戰中二人也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
  3. 還有一人也是來自於袁紹賬下,此人便是陳琳。說到陳琳此人對曹操可是十分不敬了,官渡之戰開始前,袁紹命陳琳,起草聲討檄文。陳琳的這份檄文不光罵了曹操,連曹操的祖上都沒放過。換作別人在遇到此人必定除之後快。然而袁紹大敗後,陳琳被抓,曹操竟念其才華,將陳琳留在身邊委以重任。曹操這份唯才是舉的態度著實讓人欽佩。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曹操在用人上,是用人不疑的,這四個人本都是袁紹賬下,而曹操對他們以禮相待,對他們的進言更是非常信任,以致於這四人在官渡之戰中都發揮極大之作用。正因為曹操這般用人的態度使得他身邊聚集了很多有能之士。這些人對於曹操官渡之戰大勝,乃至統一北方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果沒有曹操這般態度,這許攸哪怕是有何種良策,可能都不會被付諸行動,更不用說反敗為勝了。可見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是其官渡之戰大勝的的關鍵啊!

三、袁紹之多疑狹隘

反觀袁紹,在《三國志》中有記載:“”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荀彧形容袁紹說:“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這些話的意思是說袁紹這個人表面上風流儒雅,寬以待人,但骨子裡是猜忌別人,嫉妒別人,是很狹隘的。袁紹的這些性格特點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其失敗的原因所在。袁紹賬下有一謀士田豐,此人足智多謀,戰略高遠。在官渡之戰中,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田豐為人剛直,最終惹怒了袁紹被關進大牢。而最終的代價就是官渡之戰的大敗。官渡之戰後,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沒有聽田豐的建議,但逢紀詆譭田豐,袁紹竟聽信讒言一怒之下殺了田豐。可見袁紹內心之狹隘,多疑。如此看來,袁紹大敗也在情理之中。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抑鬱而終,難道皆因許攸一人?

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為曹操獻計,大敗袁紹。其根本原因是曹操知人善用,廣納忠言。而袁紹猜忌多疑,導致內部不合,將許攸拱手送給了曹操。曹操是打了勝仗之後,還要去感謝那些勸阻他不要打這場仗的人。勝利歸功他人,失敗歸責與自己。而袁紹是勝利了歸功自己,失敗了遷怒於他人。兩相對比下來,就不難看出二人的差距了。可見對於一場戰役而言,其第一指揮官的素養才是決定戰役勝敗的關鍵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