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從殷商折騰到東漢西遷,對日耳曼部落打擊直接摧毀羅馬帝國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遊牧民族,早在殷商時期,他們就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在周朝名義上統治的八百年時間裡,匈奴人做得最大的一次事業,就是毫不留情的滅亡了西周,即姜子牙輔佐武王建立的那個很有道義的周朝。

可不知為什麼?幾千年來的史學界,總是有意無意淡化匈奴民族的這一壯舉,應該是封神演義這類非正統書太流行引致的惡果?大商王朝對鬼方即匈奴千方百計的打壓,使其抬不起頭來;但實力稍弱的西周王朝,卻沒有那麼好運氣。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承大統,任用奸侫好利的小人虢石父執政,致使朝綱紊亂、怨聲載道,政治腐敗的直接惡果是激起了廣大國人群起激奮的反抗!

到了公元前779年,周朝攻伐六濟之戎的戰爭失敗。同時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周朝的統治陷入內外交困之中。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周幽王,又寵愛絕世美女褒姒,整天尋歡作樂。發展到後面,周幽王又不顧死活地廢掉正宮娘娘申後(實力強大的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

匈奴人從殷商折騰到東漢西遷,對日耳曼部落打擊直接摧毀羅馬帝國

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

宜臼被廢后逃奔到申國,因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就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周幽王。這個周幽王也是作死,針對這樣的進攻,如果有祖上武王等設計的諸侯勤王是完全可以防範的,可他為博新寵美女一笑,竟然是烽火戲諸侯!

這次等到申侯內外勾結真正兵臨城下,由於君王信譽已失,卻沒有一個諸侯領兵帶隊來救了。所以,無論君王還是普通百姓,誠信通天下,是非常重要的。可嘆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了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為躲兇猛的匈奴民族,他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即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

東周建立後,餘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到了春秋時期,匈奴人還是不斷南下騷擾,遭到以齊桓公為首的周諸侯們幾乎是毀滅性的痛擊。

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贏政命令大將軍蒙恬率領強大的軍隊,一直將歷史上禍患不斷的匈奴軍事有生力量徹底打擊掉,並將整個民族驅趕到在秦朝認為是荒無人煙的極寒地帶去了。但劉邦建立西漢,沒有強力壓制的匈奴又死灰復燃,幾乎滅掉了劉漢政權。

匈奴人從殷商折騰到東漢西遷,對日耳曼部落打擊直接摧毀羅馬帝國

到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使匈奴元氣大傷

到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使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朝消滅,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

東漢初年,匈奴貴族中的反漢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

北匈奴大敗,只得向西逃竄,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

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遊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匈奴人從殷商折騰到東漢西遷,對日耳曼部落打擊直接摧毀羅馬帝國

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

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

公元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