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行為偏差之過度自信

成功投資在於知識和行為,知識形成有效系統,行為決定合理操作。投資者會受到行為偏差的影響,瞭解一下這些行為偏差,能夠使投資效率更高,也可以防止一些愚蠢的操作。

投資者行為偏差之過度自信

投資者行為偏差會極大影響投資結果,價值投資者大多會研究行為金融,大家比較熟悉的如巴魯克、芒格、索羅斯、雷德曼等,這裡就不一一點名。既然行為偏差的研究,能夠提高大家的投資效率,為何不瞭解一下呢?

小馬參考了一些資料,會對一些典型的行為偏差進行說明,旨在提高投資者對於行為金融的興趣,引導投資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過度自信

投資者行為偏差之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過於自信。投資者趨向於認為別人的投資決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決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據優勢的信息基礎上進行操作的,但事實並非如此。Daniel Kadmeman認為:過度自信來源於投資者對概率事件的錯誤估計,人們對於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產生過高的估計,認為其總是可能發生的,這也是各種博彩行為的心理依據;而對於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產生過低的估計;但對於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則認為肯定會發生。這是過度自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參加投資活動會讓投資者產生一種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1),控制錯覺也是產生過度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們在他們有一定知識的領域中特別過於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與成功投資並無相關。基金經理人、股評家以及投資者總認為自己有能力跑贏大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數據顯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在市場中會頻繁交易,總體表現為年交易量的放大。但由於過度自信而頻繁地進行交易並不能讓投資者獲得更高的收益,年交易量越高的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收益越低。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還發現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更喜歡冒風險,同時也容易忽略交易成本。這也是其投資收益低於正常水平的兩大原因。

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高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低估投資風險,並無意識的誇大自身對於投資的控制能力。這種過度自信源於投資者確信,自己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及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於信息解釋的有效性。

在投資者的心理、行為中,最有可能對股票價格形成影響的是投資者會由於過度自信而影響他們對於市場信息的正確處理。一方面,投資者過分信賴自己的信息,忽視其它的信息。另一方面,投資者重視強化自己信息的相關信息,忽略弱化自己信息的相關信息。

過度自信不僅僅在投資者身上體現,在分析師身上也有體現。大衛德雷曼經過長期的數據研究得出,分析師存在過度自信的行為偏差,致使分析師的預測往往過於樂觀。市場上反應常常與專業人士的意見相左。專業人士看好的股票往往不佳,反之,不被看好的都有出色的表現。德雷曼被譽為“逆向投資之父”,他一直持續著關於逆向投資的研究,並充分的利用數據進行證明,上述只是其觀點中極少的一部分。

過度自信會導致投資者承擔更大的風險,且獲取更低的收益。過度自信容易導致頻繁交易,頻繁交易的基礎是源於自身的自信,並非理性的分析結果,因此這種頻繁交易會使投資費用增加,但投資收益遠低於預期。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過度自信這種行為偏差,會極大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結果。投資者需要有意識的降低這種行為的影響。行為偏差是與生俱來的,很難非刻意的控制,那麼只有通過相對強制的手段來進行控制。查理芒格的清單法在這裡就很有效了,把這種偏差的表現記錄下來,做出決策前,針對這些表現進行排查。過度自信的表現有三點,高估自己、低估風險、錯估控制力。針對這三點,做好排查就能有效降低過度自信的影響。

小馬有話說

投資由知識和行為組成的,長期以來我都在向投資者介紹知識及理念,並沒有重點介紹過投資行為。投資者行為研究是投資繞不過的坎,在有一定投資理論之後,需要更深入研究投資行為。

沒有一位成功的投資者是完全根據理論進行的,必須考慮市場行為,有一部分人將其視作投資核心,有一個部分視作投資參考,但絕對會考慮這一點。

希望通過這些典型的行為偏差描述,能夠讓大家對投資者行為或行為金融產生興趣,進一步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