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新年以來,隨著社會各項活動的展開,“新基建”當仁不讓成為投資領域的熱詞。以5G基建、特高壓、工業互聯網、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充電樁、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中心等7大領域為核心的產業板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之風撲面而來,帶來了新年以來的第一大氣象。


多省市先後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以5G網絡建設為代表的新基建領域毫無懸念地成為重要投資方向。北京、河北等8個省份公佈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隨著更多省份公佈的數據,總投資額可能達到66萬億。

在眾僚歡呼之下,靡靡之音也變得鏗鏘有力:

十九大“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突然又要轉移投資陣地?

農村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中的短板”,老基建還處於初排階段,如何趕上新基建的盛宴?

4萬億農村基建能否兌現?

……

無不體現出大業未成,中道崩殂的擔憂。

值得欣慰的是,迷茫之中總會有一道曙光。上海——作為一個幾乎全城市化率,視野全球的國際化都市,真正做到了不吃全魚,將 152個重點項目中,拿出16個用於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吃瓜省市除了圍觀、點贊、喝彩之外,似乎也應該為未來意識到些什麼。

我們知道,中國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分化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歷史無法更改,歷史節點必有取捨,那麼在這個未來的歷史時刻——今天,在這個城市已經高度發達,科技化正意氣風發走向極致的今天,站向風口的我們應該如何佈局?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資本具有逐利性,在傳統基礎建設的工業時代,農村以低密度、低效率、低運營、低人才的天然弱勢成為投資市場中的留白,雖然近幾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被逐漸提上計劃,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都屬於公益性、扶持性項目,人們並沒有真正看到鄉村對於城市的必要性,也沒有看到屬於二者共同的未來。

看不見的手或許無法在更廣闊的歷史長河中去拿捏,那麼在關鍵時刻,城市管理者要做好那隻看得見的手,或許不應總是站在資助者的角度去俯視鄉村,而要站在同袍的角度,共同開拓一片未來的藍天。

事實上,鄉村與城市的生活也並非完全二元,很多時候是一脈同源的,此次疫情期間,尤為凸顯。鄉村這個物資補充的堅強後盾,一方面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反哺城市,體現了疫情下強大的生存優勢。

從某種程度上說,鄉村,是城市生命線秩序的底線,底線不破,秩序不滅。

因此,今日之“新基建”,似昨日之“羅斯福新政”,是經濟下行背景下的放水養魚。但養的是哪條魚,鄉村是否能成為那條魚,應有自己的定位。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數字農業,應成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基建

中國新基建的特點在“新”,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生物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是方向;

對於偏遠地區和農業大省,各地政府如何把握新基建和鄉村振興的意義,值得認真研究。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農業農村部關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的實施意見》:開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實施數字農業農村規劃,整合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和數字農業創新中心,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加快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集成應用。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分析,健全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檢測預警制度。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市民下鄉,將促長新基建在鄉村區域的覆蓋

崛起的中產階層對休閒旅遊、文化品牌、安全與健康、生態環境、生活品質等具有較高要求,鄉村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上海鄉村振興9個示範村已經開始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進行新村民的“招兵買馬”,這或許標誌著鄉村振興——村民構成的變化趨勢,市民下鄉將成為一種潮流。

尤其經過此次疫情,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板塊持續火熱,其他行業也在這種極端環境下開始思考數字化轉型,城市高度集聚的空間形態或將不再成為必須。多少人對生活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意識到生命健康的可貴,生活環境的可貴,夢想擁有一個理想的田園生活。

市民與村民的融合必將帶來城鄉更深層次的融合,社會資本深入鄉村,產業、經濟、技術、商貿都將獲得發展機遇,而 “新基建”的重頭5G基建、城際軌道交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等,也將直接成為線上辦公、線上教育、在線醫療、餐飲配送等在鄉村覆蓋的技術推手,大城市周邊的鄉村將有機會承接城市的人口、產業及空間的外溢,成為城鄉融合的城郊型田園社區;

而對於擁有稀缺自然生態資源或歷史人文吸引力資源的鄉村,如何把握機遇,做好農旅融合,為田園情懷的城市人提供符合鄉愁體驗的項目與產品,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鄉村物流,新基建應成為城鄉二元走向融合的推手

近年來城市物流系統、電子商務平臺系統發展的如火如荼,為城市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以電子支付為核心的新零售模式推動消費升級,成為了提升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引來世界人羨慕的目光。但中國大部分鄉村卻面臨遠離城市中心、物流不發達、配送難、消費難的問題,6億人口的農村市場成為了新零售模式下的未利用地。

但鄉村物流,不僅關係到農業的生產資料供給、農民日常的日用工業品需求,由於物流基礎設施和網絡體系不完善,傳統物流比重大,流轉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等問題,導致一些優質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價,流通渠道淤堵,變相阻礙了鄉村農業經濟產業的發展。

尤其疫情防控期間,農戶蔬菜滯銷、城市居民購買蔬菜困難更是將城鄉一脈的生命線問題擺到桌面,是政策的重要發力點。

隨著城市電商的逐漸飽和,鄉村電商成為各路大佬的必爭之地。國家方面也是極盡鼓勵返鄉下鄉在鄉人員發展新產業,培育“互聯網+創新創業”“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業態,探索智能生產、平臺經濟和資源共享等新模式。

因此,無論是激發巨大的消費市場,還是補缺基建投資的短板,農村都應是新基建的重要陣地,而新基建在鄉村的投資份額,將成為中國城鄉二元實現融合的拐點。

但在部分偏遠的農村地區,依舊難以獲得完善的物流配送、收發體系,最後一公里變得尤為艱難,但這已經不是單一維度能解決的問題,如何整合內部優勢資源,如何提升產業經濟結構,獲得基建資本的投資目光,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發展評估,應成為融入新基建佈局振興鄉村的第一步

無論是哪一種發展為方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準備之上的,要進入到城市的市場環境參與競爭,村集體必須進行自我資源的梳理,在市場中找到自我的準確定位,建立鄉村資源與條件的基礎評估尤為重要,是走向發展的第一步。評估內容如: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除此之外,鄉村的農業發展現狀、農特產品影響力、經濟發展基礎、區位交通條件、商貿物流基礎、人才組織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基礎等等都將影響鄉村未來發展的決策與進程;

我國的國土資源規劃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城鄉實行的是有差別的規劃編制體系,形成了目前城鄉規劃的二元格局。《城鄉規劃法》頒發以後,鄉村規劃的地位逐漸有所提升,但對於鄉村規劃的研究尚屬薄弱,鄉村特色多樣,不能以城市化做法僵化標準,鄉村規劃體系一直未建立起來,使得鄉村規劃呈現混亂、無序的狀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隨著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推進,鄉村也能從市場上找到能夠幫助發展評估和戰略決策的服務團隊,但基於城市規劃的收費體系和操作方式,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且成果對於資本與人才雙重缺乏的鄉村並一定有利於進一步的決策。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以微信小程序、網絡在線問卷、大數據系統等互聯網產品將簡化這一操作流程。大數據系統收集整理對鄉村現狀做出評估,用專業科學的算法進行產業結構的甄選,幫助鄉村產業投資項目降低前期評估策劃成本、提高決策水平,以科學、專業、大數據支持平臺幫助涉農產業項目找準產業方向並進行快速摸排,針對顯性問題形成評估和建議,迅速生成鄉村產業振興微報告。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發展評估的網絡化、信息化建設,以快速、高效、低門檻、低成本的優勢,將打破傳統規劃策劃在鄉村振興項目的操作模式,它是一個鄉村對外對標的窗口,也是一個鄉村資源對接的網絡平臺,是向建達人的智庫,是鄉村人才培養的熔爐。


更多鄉村振興政策解讀及資源分享,請關注

十九大“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呼聲還不絕於耳,又要突轉投資陣地?

聚焦鄉村資源創建、鄉村資產創新、鄉村資本創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