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珍惜活著的時光。

1 無知者,無畏

很小的孩子不懂得死亡意義,也就不會因此恐懼。

小時候,跟著奶奶在市郊崇明住了一段時間。期間有街坊去世,奶奶帶著我去人家裡弔唁。走到靈床前,奶奶往床邊一坐,掏出事先準備好的手帕大聲哭了起來,嘴裡還唸叨著什麼。我呆呆地站在一旁看著眼前躺著穿戴整齊的老人,好像睡去了一般。不多久,奶奶就像沒事人似的收起手帕牽著我出來了,若無其事地和其他街坊鄰居打招呼。

還有一次,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去外婆家。前一天的晚上,馬路上剛剛發生了一起事故,一個年輕人騎車撞在拖拉機車頭上,頭破身亡。停泊在路邊的拖拉機前,一灘暗紅的血跡。年幼的我,居然在事發現場前,盯著凝結成膠狀血泊看了許久。

小時候不懂事,換作現在的我,心裡多少還是有些忌諱的吧。

2 人死後,會去往哪裡

生活裡有些事至今無解。比如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人死後回去向哪裡,這大約是困擾我兒童時期的兩大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一些,對時空有了新的認識,死亡的問題隨之浮現。原來我們不僅活著當下,還會生活在未來,在未來人都是會死的,爺爺奶奶會死,外公外婆會死,爸爸媽媽也會死,我也會死。每當臨睡前想到這個問題,我就睡不著,對於死亡的恐懼是無法感知自己的存在。

人死後會去往哪裡?

小學二年級時從浦西轉學去到浦東的一所小學。那一年,有個四年級的學生貪玩,下課的時候攀爬到一樓教學樓的屋頂,從屋頂上失足摔了下來,搶救無效死了。那天我看到的場景是,那名學生躺在辦公室裡,一名男老師大聲地呼喊著學生的名字。孩子的父母后來把那學生的靈堂就設在學校操場上臨時搭建的小屋內。課間我們好多同學湊過去看了,包括我,我清楚地看見了那名同學的遺相。那晚我還做了個有關那張遺相的夢。

同年清明節前夕,我才從同學口中第一次聽到,人死後會變成鬼,那位女生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些坊間的傳說,期間有同學指出那是迷信說法,那女同學故作老成地說,“這個嘛,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從此之後,我的膽子明顯沒以前那麼大了,害怕聽到奇怪的聲響,晚上不敢摸黑上廁所。

3 生老病死

再長大些,我學著把“死亡”這個問題先放一邊,反正一樣無解。當然,我還是很怕死,怕體檢,怕去醫院,怕得了電視上說的各種絕症。

小學六年級,因為轉學搬家事宜,在外公外婆家暫住了幾個月,之後回自己家。次年冬天,一向身體硬朗的外公突然得了急性膽囊炎被送到醫院,需要手術,一度還傳來病危的情況,好在救治及時,最後康復出院了。預後病情又復發了幾次,身體也大不如從前了。

小時候外公帶過我,加上小學時暫住他家,和外公外婆的關係還算親密,搬家後來住的也挺近,沒事還常去外婆家玩。上中學後逐漸和自己的同齡朋友圈交往,加之學業日漸繁忙,後來很少去外婆家看看。

外公是個閒不住的人,沒事愛四處溜達。一次我在中學校門口看見遠處正走來的外公,那時候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特有的自卑和敏感,竟然有些嫌棄自己的外公被同學看見,假裝沒看見轉身就走了。想到這一幕,至今內心無比自責,眼淚也忍不住留下來,

我原本應該高興地迎上前,牽著外公的手,就像他小時候牽著我的手一樣,帶他參觀我的學校。但是我卻沒有!

在我考上大學直至工作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很少再去看望外公外婆。最近一次是我最小的表弟考上本碩連讀的院校,舅舅在飯店擺了一桌酒席,那天外公外婆看見我,格外開心,而我只是笑笑和他們打了招呼,那卻成了生前見到外公的最後一面。

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還長,來日方長;而對老年人而言,日子是過一天是一天。

外公在離世前幾年飽受膽囊炎併發症以及反覆骨折的折磨,最後的日子都在病床上度過。有一天,父親回來對我說,外公去世了。我淡淡地應了一聲。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外公臨走前,已經瘦得脫相了,對於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這也許是一種解脫。

出殯那天,外婆是最傷心的。她哭著對前來弔唁的親屬訴說,自己聽力不好,外公在的時候,就像她的耳朵,現在他走了,...嗚嗚嗚....

外婆三歲的時候,父母早亡,是八歲的舅公拉扯著她一起長大。外婆在中年的時候遭遇了一次車禍,腦部受損,聽力基本喪失。和外婆交流特別費勁,可能因為這點,我從小不大有耐性和外婆說話。現在想來真是非常非常後悔!

外婆在親戚家人的悉心照料下,離開外公又生活了近十年。在外婆最後的幾年裡,同樣飽受反覆骨折的傷痛和疾病的折磨。

想念,不如相見。給她買這個,買那個,不如抽空去看看老人家,哪怕只是默默地陪著她,聽她絮絮叨叨。最後一次和外婆圍坐在一起吃飯,外婆輕柔地撫著我的頭髮,這一瞬成為了永恆。

之後有見了外婆兩次:第一次她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了,躺在床上,聽說我來了,還客氣地讓我媽煮個雞蛋招呼我,可惜都沒好好地讓她多看看我就走了;最後一次是臨終前,臉部的腫瘤已經擴散,躺在床上已神志不清。舅媽到床邊告訴她,我們兄妹去看她,雖然不知道她是否聽到。我叫了一聲“外婆”,便再也說不出什麼話來,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現在我想撫摸一下外婆的臉龐,握著她的瘦弱的雙手都不可能了。

年輕的朋友們,如果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健在,你是多麼幸福的事,多去看望他們吧。為人父母者,也經常帶孩子看看自家的老人吧。

小時候,父親在我眼裡,無所不能,有著鋼鐵之軀。然而這個神話,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打破了。父親因為疲勞過度,突發胃竇炎引起胃出血住院了。那時候我不知道這病到底有多嚴重,希望他能儘快康復。

父親病癒出院後,身體狀況也不似從前,心理上對身體也敏感起來,總是擔心自己得了什麼病。從父親那裡繼承了焦慮和敏感的我也跟著緊張起來。

高中的時候,學習緊張複習到很晚。每次聽到隔壁房間父親睡覺時發出的呻吟,就擔心有一天會失去父親,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平平安安的。好在父親如今身體還算硬朗,偶爾還是會抱怨不是這裡就是那裡疼痛。

生命終究是短暫。正因為如此短暫,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珍視有親人相伴的每一天。

4 人為什麼而活

不少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大的坎坷,親人的離開,事業、生活的重大挫折。心態不好的人甚至會萌生輕生的念頭。

我有位朋友,曾經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老公能力強又富有,對她也是百般呵護。婚後幾年還添了個可愛的男孩。在我們眼裡是幸福女人的典範。然而就在幾年前,那個曾經對她寵愛有加的老公,卻為了別的女人拋妻棄子,離家出走,還逼著她離婚。

那位朋友很久都不能從痛苦中自拔,甚至想到了自殺。

後來她告訴我,有一天她獨自去了位於高層的另一間寓所,在陽臺上站了整整一晚,好在最後還是打消了跳下去的念頭。為這樣一個人去死,不值得。她要好好地活,來證明即使沒有那男人,依然可以生活地很好。

一念之間,生死差別。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全家都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僅超越了煉獄般的痛苦,還將這段經歷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弗蘭克爾博士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指出,在納粹集中營裡,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他在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時,一部待出版的手稿被沒收了。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助他戰勝集中營嚴酷的處境。在集中營裡,生存下來的概率不超過二十八分之一,能夠搶救回第一本書的手稿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為此作者不得不努力減輕失去自己智力成果的痛苦。在碎紙片上記了許多筆記,希望有幸活到解放那天,那些筆記幫助他重寫那本書。弗萊克爾後來一直活到了92歲,比集中營的其他倖存者都活得更長,智力成果也超越其他人。他認為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

5 生命之短暫

生命是有限而短暫的。那些曾經經歷的快樂和痛苦,曾經做過的事情,都被保留了下來,不會被忘卻。

最近時常問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將如何對待?我會做什麼,不做什麼。

把每一天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珍惜和對待,減輕那些因為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帶來的遺憾,少做甚至不做那些令自己日後懊悔自責的事。

向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