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問:如何理解區塊鏈1.0,2.0,3.0


第十問:如何理解區塊鏈1.0,2.0,3.0

區塊鏈1.0

這是一幅區塊鏈1.0的架構圖,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網絡層,數據層和通用架構(第九問中有介紹)沒有很大區別,共識採用的是POW共識機制。 由於1.0時還不支持智能合約,所以它的應用層只有轉賬和記賬這樣簡單的功能。

在最初的1.0系統中(比如比特幣),因為其應用場景本身是單純地為數字貨幣服務的,所以基本數據單元是一條一條的交易,例如小李發給小王一個比特幣,這就是一筆交易(稱之為Transaction),簡稱為TX。隨著區塊鏈發展,鏈上已經不在僅僅是數字貨幣了,但我們仍然用廣義的交易來代表區塊鏈上的事務,即在區塊鏈上,全部交易構成了區塊鏈數據。 比如說現在區塊鏈除了有轉賬的數據,還有存證數據,供應鏈數據,溯源數據等,這些數據我們依然稱之為區塊鏈上的交易。


第十問:如何理解區塊鏈1.0,2.0,3.0

區塊鏈2.0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區塊鏈的架構從1.0升級到2.0。 這是一幅區塊鏈2.0的架構圖,相比於1.0, 比較大的改變是在應用層增加了智能合約功能,使區塊鏈具備圖靈完備性,可以在鏈上開發更多的應用。在共識層,擴展了更多的共識機制。 因為POW是依賴於硬件算力挖礦的,對機器和電力都是一種比較大的消耗,那些礦工們冬天跑到新疆或是內蒙等地方使用風力發電來挖礦,夏天豐水期跑到四川等地包水電站進行挖礦,折騰來折騰去,主要就是為了找到一個電費相對便宜的地方,來降低自己的挖礦成本。 那麼這樣其實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所以後面業界也擴展出多種類型的共識算法,比如POS,DPOS,PBFT等等,這些共識算法相對效率更高一些,資源浪費較少。包括以太坊之前也是用的POW共識,現在也在往POS共識遷移。

現在,又出現了區塊鏈3.0的說法,業界普遍認為3.0將來應用在社會治理的各領域,包括了身份認證、公證、仲裁、審計、物聯網、物流、醫療、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諸多領域,應用範圍擴大到整個社會,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成為“萬物互聯”的一種最底層的協議。 當然目前階段還沒有看到哪個區塊鏈項目能達到3.0所述的這個高度,我個人認為在區塊鏈的性能,區塊存儲,跨鏈交易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沒有得到完善解決的情況下,3.0還是隻一個概念,還需要從業者繼續努力。 因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5G,物聯網等基礎設施都起來了,帶寬足夠大,設備足夠多。 這時大量節點(數以十萬甚至是百萬計的節點)都要接入區塊鏈,大量的數據都要上鍊(比如日活千萬以上)。 如果我們發現區塊鏈在這種情況下,既沒辦法同時處理這麼多數據,也沒有辦法存儲海量的數據。 那麼是無法承載上述這些比如身份認證,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業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