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今年全球機架數量將有近5百萬架,投資規模或超4千億元

“新基建”有望推動數據中心建設規模增長

近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未來將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業內認為,“新基建”有望引領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的強勢崛起,進而推動數據中心建設規模增長。

數據中心(IDC)是集中計算和存儲數據的場所,主要提供互聯網基礎服務。由於服務器具有相同的環境要求和物理安全需求,採用數據中心的集合方式有望降低維護成本。

因此,數據中心不僅是服務器的簡單集合,還需具備完善的硬件及服務,包括高速互聯網接入帶寬、高性能服務器、可靠的機房環境等。

目前數據中心的發展呈現三大核心趨勢:一是傳統數據中心向雲數據中心過渡,實現更靈活的資源應用方式和更高的平臺運行效率;二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取代小型數據中心成為發展主流;三是邊緣計算(MEC)提升運營商數據中心建設需求。

根據思科雲指數報告,2021年,雲流量在全球流量中的佔比將高達95%。到2021年,雲數據中心將處理94%的工作負載和計算實例,6%將由傳統數據中心處理。從2016年到2021年,數據中心的整體工作負載和計算實例將增長2.3倍;同一時期,雲工作負載和計算實例將增加2.7倍。

IDC開始走向整合,數量不斷減少,超大型IDC成為主流趨勢

根據Gartner統計,全球IDC數量於2015年達到45萬個頂峰,於2016年開始下降,到2017年或已下降至44.4萬個,預計到2020年或進一步降至42.2萬個。

而機架數量則呈穩健增長趨勢,2017年底機架數量達493.3萬架,預計2020年全球機架數量超過498萬架。

根據思科雲指數,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從2016年338座增長至2021年628座,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所支持服務器的市場份額將從2016年的27%增至2021年的53%。

到2021年,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支持:所有數據中心服務器的53%(2016年為27%),佔所有數據中心處理能力的69%(2016年為41%),數據中心存儲的所有數據中有65%(2016年為51%),所有數據中心流量的55%(2016年為39%)。

1、“新基建”利好數字經濟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2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目前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北京、河北、山西等13個地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

截至3月1日,這些地方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地區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

在這些投資清單中,多地調整了新的投資領域。例如,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設施,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萬國數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偉分析認為,未來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據此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增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集中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持續增長,推動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居住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將大幅下降。中國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26.44%持續上升到2019年的60.60%,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但遠超同期印度水平。

未來幾年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城鎮化的速度將繼續平穩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

數據中心今年全球機架數量將有近5百萬架,投資規模或超4千億元

“此外,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視程度正在上升,而智慧城市建設又將對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傳感器等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提出更多期待。”黃偉表示。

2、數字經濟場景豐富多元化發展

突發的疫情給多個行業帶來衝擊,對企業而言,生產端的“復工瓶頸”正在倒逼企業提高自動化程度。企業普遍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雲計算、物聯網等,將工匠的生產技能及作業程序數字化,減少對傳統人工的依賴。

此外,數字經濟模式正在向“衣食住行”領域深度滲透。傳統商品線上採買、到家服務廣受追捧,新經濟改變了對傳統商品的需求渠道,網購滲透率進一步加深。

由於疫情帶來的出行不便,很多外出採買的商品改為通過線上渠道購買,推動提供及時、便捷“到家”服務的企業業務量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新經濟還創造了更多的應用場景。例如,辦公方式多樣化推動雲辦公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宅經濟”和共享經濟模式,對企業的大數據運用、渠道建設、物流運輸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黃偉介紹說,如今,數字經濟對於我國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日益重要,“而這種趨勢在一線城市表現更為明顯。”

3、數據價值凸顯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支撐,也將持續驅動數據流量需求提升,進而對數據中心形成強勁的需求動力。

黃偉告訴記者,“新基建”的政策驅動將刺激數字經濟規模的增長,而數字經濟同樣會衍生新的市場需求。“未來,政府層面有望進一步加大城市公共計算與數據存儲服務中心的建設規模。”

事實上,國內雲服務龍頭企業阿里、騰訊、華為,均通過自建、共建與租賃方式加速部署數據中心,滿足市場增量需求。

例如,阿里雲已經在全球14個地區部署了超過200個數據中心;騰訊已在海外16個地區部署了數據中心;華為將雲業務部門升為一級部門,並計劃在未來幾年投入約10億美元年度研發經費開發雲數據中心產品。

“在這種背景下,數據中心的作用日漸突出。作為數據樞紐和應用載體的數據中心,是承載著各行業信息系統的基礎保障設施,是搭建信息化平臺的重要前置條件。”黃偉表示,“數據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IT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騰飛起到底層支撐作用。”

當前數據資源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更多的產業通過利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電商等結構或非結構化數據資源來提取有價值信息;而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均要求構建大數據中心。

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IT投資規模達3698.1億,預計2020年這一規模將增長12.7%,達到4166.8億元;而到2025年,預計這一投資規模將達到7070.9億元。

數據中心今年全球機架數量將有近5百萬架,投資規模或超4千億元

基於此,除了增加數據中心規模,未來還應該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扶植優秀企業。黃偉進一步表示,“例如,鼓勵運營商和行業龍頭民營企業合作,提高數據中心建設和資本使用效率;支持全國性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等。”

相關概念股:

奧飛數據:公司是國內互聯網持續快速發展,IDC業務需求也相應快速增長,為搶佔市場和增強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繼續加緊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建設、擴容和規劃,為各類有IDC業務需求的企事業單位提供IDC和其他互聯網綜合服務。

光環新網:公司在數據中心建設及運營方面已經積累了二十年的經驗,公司各項目全部達產後,公司將擁有約10萬個機櫃的服務能力。

南興股份:公司2019年完成了對東莞寮步志享數據中心的控股,總建設規模超3300個,已經完成建設超2200個,大部分已預售完畢;未來三年在北京、上海、深圳及東莞重點佈局,計劃數據中心機櫃達到1.5-2萬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