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中的錦上添花規則和雪上加霜規則

今天在悟空問答上看到一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寫給大家。

1. 有機化學中的雪上加霜是指:消去反應的查依採夫規則;

查依採夫規則是1875年由A.M.扎伊採夫提出。在醇脫水或滷代烷脫鹵化氫中,如分子中含有不同的β—H時,則在生成的產物中雙鍵主要位於烷基取代基較多的位置,即含H較少β碳提供氫原子,生成取代較多的穩定烯烴。β碳上的氫本來就少了,還要消去β碳上的氫,形象的稱為“雪上加霜”。

查依採夫

俄國人,是有機結構理論奠基人布特列洛夫的學生。由1869 年起任喀山大學的講師,1870 年任教授。培養了無數卓越的有機化學家。他曾致力於布特列洛夫的第二,第三醇合成法的研究,不飽和酸和羥基酸的研究,曾發現過環狀內酯。在1875 年第一次提出脫鹵化氫反應的取向"法則"。這種優先形成穩定異構體取向稱為"查依採夫取向"。

2. 有機化學中的錦上添花是指:加成反應的馬氏規則;

馬氏規則是由俄國化學家馬爾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其內容即:當發生親電加成反應(如鹵化氫和烯烴的反應)時,親電試劑中的正電基團(如氫)總是加在連接電子基團較多的碳原子上,而負電基團(如鹵素)則會加在連接電子基團(electron-releasing groups)較少的碳原子上。

具體來說,不對稱烯烴與鹵化氫加成時,氫原子主要加到原本含氫較多的雙鍵碳原子上,形象的把這一規則比喻為“錦上添花”。

馬爾科夫尼科夫

1837年12月25日生於高爾基州的尼雅基內諾;1904年2月11日卒於莫斯科。

馬爾科夫尼科夫出身于軍人家庭,1860年畢業於喀山大學,曾師從於布特列洛夫,後來便成為他的助手。1865年起,他又在德國師從埃倫邁爾和科爾貝進修兩年。回國以後,他接替了布特列洛夫在喀山大學的教授職務,後來又在敖德薩大學和莫斯科大學教學。

馬爾科夫尼科夫最著名的成就是他於1869年提出的關於氫鹵酸與烯烴親電加成反應的馬氏規則。

馬爾科夫尼科夫對於凱庫勒的有機分子機構學說很有興趣,並使之有了一個重大發展。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碳原子只能形成六碳環。誠然,六碳環最穩定,也最容易生成,但馬爾科夫尼科夫證明這並不是唯一的可能。1879年,他製成了四碳環化合物;1889年,他又實現了七碳環化合物。推翻了這一說法,為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馬爾科夫尼科夫還證明丁酸與異丁酸具有相同的化學式(C4H8O2)和不同的結構與性質,即它們是異構體

有機化學中的錦上添花規則和雪上加霜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