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中的锦上添花规则和雪上加霜规则

今天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写给大家。

1. 有机化学中的雪上加霜是指:消去反应的查依采夫规则;

查依采夫规则是1875年由A.M.扎伊采夫提出。在醇脱水或卤代烷脱卤化氢中,如分子中含有不同的β—H时,则在生成的产物中双键主要位于烷基取代基较多的位置,即含H较少β碳提供氢原子,生成取代较多的稳定烯烃。β碳上的氢本来就少了,还要消去β碳上的氢,形象的称为“雪上加霜”。

查依采夫

俄国人,是有机结构理论奠基人布特列洛夫的学生。由1869 年起任喀山大学的讲师,1870 年任教授。培养了无数卓越的有机化学家。他曾致力于布特列洛夫的第二,第三醇合成法的研究,不饱和酸和羟基酸的研究,曾发现过环状内酯。在1875 年第一次提出脱卤化氢反应的取向"法则"。这种优先形成稳定异构体取向称为"查依采夫取向"。

2. 有机化学中的锦上添花是指:加成反应的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是由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接电子基团较多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接电子基团(electron-releasing groups)较少的碳原子上。

具体来说,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氢原子主要加到原本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形象的把这一规则比喻为“锦上添花”。

马尔科夫尼科夫

1837年12月25日生于高尔基州的尼雅基内诺;1904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

马尔科夫尼科夫出身于军人家庭,1860年毕业于喀山大学,曾师从于布特列洛夫,后来便成为他的助手。1865年起,他又在德国师从埃伦迈尔和科尔贝进修两年。回国以后,他接替了布特列洛夫在喀山大学的教授职务,后来又在敖德萨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教学。

马尔科夫尼科夫最著名的成就是他于1869年提出的关于氢卤酸与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马氏规则。

马尔科夫尼科夫对于凯库勒的有机分子机构学说很有兴趣,并使之有了一个重大发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碳原子只能形成六碳环。诚然,六碳环最稳定,也最容易生成,但马尔科夫尼科夫证明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1879年,他制成了四碳环化合物;1889年,他又实现了七碳环化合物。推翻了这一说法,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尔科夫尼科夫还证明丁酸与异丁酸具有相同的化学式(C4H8O2)和不同的结构与性质,即它们是异构体

有机化学中的锦上添花规则和雪上加霜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