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首次上映於2000年,每次看,都能帶給我新的感觸。影片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讓觀眾以親歷者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主人公所經歷的一切。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主人公莎瑪帶著兒子基恩移民來到美國,希望可以用這裡先進的技術治療基恩的眼疾。為了籌措高額的醫療費,莎瑪不得不忍受高強度且枯燥乏味的工作。然後命運似乎並沒有打算善待這對母子,厄運一次又一次無情地降臨在莎瑪身上,直到她生命的終結。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由於對人性和社會底層的深刻揭露,該片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5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24屆日本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獎。儘管如此,關於影片的爭論,仍然層出不窮。

有人認為影片的節奏太過拖拉,有人認為主人公的性格太過做作,還有人吐槽劇中的歌舞。

今天我無意於參與到這些爭議性的話題中,而是想說說電影里人性中永恆的話題:母愛。

這是電影中故事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之所以能觸動人心的源頭。剝去手法、情節等重重外殼,電影中的母愛才是最質樸,最觸人心絃的東西。也是整部電影裡最純粹,最偉大的主題。

或許由於時空的因素,會導致文化上的差異,但人類對於母愛的感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看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黃海邊的村莊裡,流行一種“水煮活魚”的吃法。

一天一位老鄉買了幾條鯰魚,照例把魚放進了熱水裡。水溫不斷上升,鯰魚們不停掙扎著。

這時,一條鯰魚吸引了老鄉的注意,它把自己的頭和尾貼在鍋底最熱的地方,只把肚子那一塊露出來,然後一動不動。

鯰魚奇怪的行為讓老鄉很是好奇,直到魚被煮熟,他才找到了答案。

那條鯰魚圓滾滾的肚子裡,藏著一團團魚籽。這條母鯰魚是想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孩子。

故事流傳開去,村民們深受感動,“煮活魚”的吃法漸漸在村裡絕跡。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類。

為人母者,終其一生,都在用生命守護自己的孩子。

只可惜,子女們往往體會不到母親的良苦用心,時常調皮搗蛋,蠻橫任性,有時甚至出言不遜,傷了媽媽的心。

年少不知父母恩,讀懂已不再少年。

回想當年那個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我,原來自己那時對母愛的理解是如此淺薄。

經歷過十月懷胎分娩之痛後,我才真正讀懂了“母親”二字背後,蘊含的辛酸和不易。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1.媽媽並非真的勇敢,只是沒有退路

從前,我是出了名的膽小鬼,經常哭鼻子掉眼淚,為此受到丈夫和朋友取笑。

可當了母親後,很多從前不敢幹的事,我都一件件上了手。

並非膽子變大了,而是一想到孩子就在你身後,便感到無路可退,只能硬著頭皮上。

兒子上學前班那年,跟我說想學畫畫,儘管當時家裡條件並不寬裕,還是給他報了興趣班。

放學後我把他送到上課的學校,兩個小時後再接回家,每週兩次。

冬天天黑得早,學完畫已經暮色四沉。為了省錢,我倆都是步行回去。

短短十多分鐘的路程,於我而言都是種煎熬。為了緩解對黑夜的恐懼,我就牽著兒子的手,不停地跟兒子說話。

兒子有說有笑的,我心裡就踏實不少。

有一次,我和兒子走在巷子裡,突然察覺到身後有動靜。不經意回頭一瞥,嚇得我冷汗直冒。

一個穿著黑色羽絨服的男人跟在我們母子身後,戴著口罩,看不清面目。

兒子顯然也注意到了身後的男人,握著我的手有些顫抖。

我緊了緊攥著兒子的手,加快了步伐,心裡已經做好了打算。

“萬一男人衝過來,我就拼命抱住他,讓兒子先跑!”

好在那天到家門口時,男人不知何時已消失不見,我的後背早已溼成一片。

那一晚,我輾轉反側,腦子裡想的都是自己的母親。她曾經一定也和我一樣,一次次鼓起勇氣,為子女做了許多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兒時的歲月靜好,原來都是母親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古人常講:“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從當初的驕縱任性到如今的忍氣吞聲,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洗衣做飯樣樣精通,再從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到果蔬肉價一口清。

並非女人生育後就變強大了,而是心中想著幼小的孩子,就多了幾分義無反顧的決心,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正如葉名所說的:“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2.寧可身上掉塊肉,不捨孩子掉滴淚

從懷孕那天起,母親便開始默默為孩子吃苦。

從懷孕時的各種不適,到分娩時的撕心裂肺之痛,再到餵乳時的腫脹難耐。

孩子臉上的每一絲笑容,都藏著母親艱辛的付出。

朋友君君曾和我聊起過他的母親,那時候他剛開始創業,需要資金。作為一個畢業生,君君自然拿不出那麼多錢。於是,家裡便承擔了其中的大頭。

好在君君也爭氣,生意越做越好。春節期間他回到老家,想著向父母好好炫耀一下自己的成績,卻意外看到了母親身上長著一塊塊白斑,厚厚的衣服都難以遮掩。

君君急忙問是怎麼回事,母親支支吾吾不說話,最後還是父親告訴了他。

原來君君剛創業那會兒母親得了白癜風,需要一筆不小的治療費。但是想到兒子做生意缺錢,就主動放棄了治療。

現在雖然已經就醫,但那些擴散了的白斑,再也無法消除。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沒有長在臉上。

君君說,她這輩子都忘不了這件事。母親一向愛美,為了他竟捨得冒毀容的風險。

生意失敗了可以從頭再來,可失去的容顏,再也找不回來了。

媽媽們就是這樣,見不得孩子掉一滴淚,喊一聲疼,卻時常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她們允許自己吃糠咽菜,卻捨不得孩子挨一頓餓,可以忍受指責誹謗,但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平時在家精打細算,孩子有需要了卻從不吝嗇。

正如狄更斯說:“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忙,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每個快樂成長的孩子身後,都有個為愛犧牲的母親。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3.晚上即使淚千行,白天依舊要堅強

一個女人在家庭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委屈,孩子的埋怨、丈夫的不理解、婆婆的刁難……

夜深人靜時,想起白天種種,淚水在眼眶中打轉,用被子捂住嘴,不讓自己哭出聲。

可當第二天來臨時,仍舊默默起床為一家人做好早餐,操勞著一整天的家務。

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敏感脆弱的母親們,選擇了故作堅強。

表姐的婆婆,是個刻薄的婦人,日常生活中,總是看誰都不順眼。

為此,表姐沒少在家中受氣,夜裡也曾偷偷抹眼淚。

可在孩子面前,她總是親切地叫婆婆一聲媽,飯桌上第一個給婆婆夾菜的,也一定是表姐。

曾經我不明白表姐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了孩子後我明白了。

並不是真的不計較,只是不想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家庭關係中的不和諧。表姐一切的讓步,都是為了女兒能在溫馨的氛圍中長大。

每個女人,都曾是另一個男人的掌上明珠,是別人單膝跪地許以一輩子承諾娶來的妻子。可為了孩子,他們可以卑微到塵埃中去,忍受一切的不公。

但媽媽們受的委屈,又何止如此簡單。

有一次,翻看母親的照片,驚訝地發現她年輕時竟長得如此漂亮。母親聽到了,臉上的表情很複雜。

當時不懂,現在終於明白了那神情的含義。

她也曾有過美好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的青蔥歲月,可有了孩子後就開始疏於打扮,交際圈也越來越窄,直到面色蠟黃,臉上寫滿了憔悴。

媽媽們為孩子所受最大的委屈,就是把自己從一塊寶,變成了一棵草。

《黑暗中的舞者》: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結語: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母愛,註定是一場深度辜負。

全心全意撫養子女長大,待到子女理解了其中辛酸時,已有了自己的孩子,註定無法像兒時母親對自己那樣去反哺。

母親,又是這個世上最幸福的職業。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每天都在進步,心中的滿足感,難以言表。

所以哪怕有再多辛苦,母親們都甘之如飴。

只是為人子女的,不可習以為常,更不能置若罔聞,早一點懂事,早一點盡孝,讓媽媽臉上的皺紋少一點,笑容多一點。

希望所有母親都能健康長壽,半生辛苦換來半生甜。

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快長大,長成參天大樹,為母親遮風擋雨,護她餘生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