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基金王健:長跑,勝在每階段都更好一點

中歐基金王健:長跑,勝在每階段都更好一點

王健是行業內公認最懂“低估值成長”策略的女性基金經理。所謂“低估值成長”,就是估值與成長並重,力爭以較低價格買入較高成長性的股票;同時堅守中小盤平衡風格。

雖然概括就一句話,但在投資上知行合一,並取得優秀投資業績,既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努力的付出,還要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敬畏。

中欧基金王健:长跑,胜在每阶段都更好一点

浙江大學生物物理學碩士,擁有16年證券從業經驗,也是行業內僅有的100位投資經驗超9年的權益基金經理之一。王健專注於低估值成長策略,熊市守正,牛市穩健,由她管理的基金產品已獲得過2座五年期金牛基金獎和4座明星基金獎。王健敬畏市場,她眼中的長期卓越,源於每一時期的“前二分之一”,這也是她能保持長期勝出的原因之一。

她說投資

● “購買股票標的時會從估值與公司本身兩方面來考慮。估值層面會考慮行業、國際同類公司、歷史等一系列估值水平。公司層面則關注公司長期成長與市場預期的不同。”

● “總體的選股策略總結為合理估值成長,數據上可部分採用PEG指標衡量,選取公司標準為PE穩定,估值在合理或偏低水平。”

● “當發現合理或偏低的個股時,賺取G(成長部分)的收益,包括市場未發現的成長性。從 PEG指標來看,在G相對穩定時,由於事件性衝擊導致估值折價時,會短期把握機會。”

圖解GARP(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低估值成長)策略

中欧基金王健:长跑,胜在每阶段都更好一点

王健的快問快答:投資體驗最重要

小編“要求”王健分別在一分鐘內說出下列問題的答案。讓我們看看,她從女性特有的感性思維視角下,是如何對待投資的。

Q:組合策略更多是自上而下做行業配置,還是自下而上做擇股配置?

A:自下而上更多。從分散和集中角度,近兩年集中度相較之前增強,偏好的行業與信息服務、醫藥、先進製造有關,偏向擇股配置。

Q:個股選擇時,對於估值成長,有什麼定量標準和定性視角?

A:定量方面,會將公司和同行業、相似公司進行估值和盈利能力進行對比;定性方面考慮公司未來成長性,尋找個股與市場預期間的偏差。會剝離短期因素,看長期發展,尋找市場預期偏差。

Q:倉位選擇會頻繁擇時嗎?

A:不會。由於做的是自下而上的配置,因此主要依靠結構性選股,除非預判到有整體大的市場風險才會做倉位的選擇。

Q:未來兩到三個季度的風險點有什麼?有什麼應對方式?

A:第一個風險點是疫情持續影響的時間和幅度估計不足導致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的風險。第二個風險點是下半年美國大選過後可能的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會捲土重來。第一個風險如果真的發生,預計會在必選消費類、農業等有限的板塊存在機會,但目前畢竟是各個政府都在動用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對沖此次疫情衝擊;第二的風險點,市場在2018年已經經歷過了,科技的自主可控成為必選項,企業也有更多的應對,以內需和自主可控等相關標的為主。

Q:在醫藥大行業中,哪些細分子行業會有更多機會?

A:醫藥行業細分行業比較多,並且在估值層面也拉開了較高的距離。受益政策推動的創新相關的醫藥和持續穩定發展的醫療服務類公司,估值處於較高的位置,市場挖掘比較充分。帶量採購對醫藥行業並非只存在負面影響,能為國家省錢的醫藥企業能夠勝出,原料製劑一體化的公司存在機會。在細分子行業中還有血製品行業,血製品的需求端有剛性、供給端有政策約束,也具備機會。

Q:科技行業大背景下有哪些細分子行業會有更大投資價值?

A: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我們作為消費者在C端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而疫情的出現使得會加速企業端線上化的發展。大數據應用也會更為普遍的在各個行業出現,主要會長期關注科技應用服務端,比如醫療行業信息化、雲應用等。

Q:新動力在未來階段有何操作思路?與過去一年相比有何改變?

A:會跟蹤關注因疫情影響導致下跌的消費或者服務類公司,消費能力不受到損傷的話,這類公司遲早會恢復到正常經營,估值也會恢復;此外科技類和日常消費類公司的配置還是會結合成長與估值匹配的原則進行個股的判斷進行調整。

Q:控制回撤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

A:回撤不是通過倉位調整,而是通過結構調整行業和個股配置來抵禦風險。

走近王健:選擇專注選擇更好的自己

今年市場迎來特殊的開局,整個投資行業也隨之經歷起伏。《money+》的小編給我了一個任務,讓我談談這些年來對投資的感悟,我想就從近十幾年間我的成長經歷來談一些體會,希望能夠給年輕小夥伴們有一些啟示。我的投研經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來談談。

第一階段是2003年-2009年作為醫藥研究員的階段,當時的醫藥行業在A股市場佔比還比較低,截止2009年10月,上市的醫藥公司(按照申萬行業分類)僅僅128家,市值佔比3%,28個行業市值佔比中排名第10,而如今,上市的醫藥公司(按照申萬行業分類)已達321家,市值佔比8%,28個行業市值佔比中排名第4,在十幾年的發展中,醫藥行業顯示出了其成長的魅力。儘管當研究員的時候醫藥行業並不是當時的熱點行業,市值也偏小,但由於細分子行業比較多,模式也各不同,多做一些不同類型公司的深度研究和跟蹤,就會真正對行業和公司有比較深的認識。

紮實的公司研究,需要研究員從公司基本的資料入手,進行收集整理,理清公司的發展脈絡和組織構架以及業務邏輯,才可能真正的與公司的管理層進行對等的交流,而不是簡單詢問公司業績能達到多少。

優秀的研究員,需要能結合收集到的各種信息對上市公司進行獨立判斷。舉個例子,2005年我研究一家新上市的原料藥公司,通過業務分析以及與管理層交流發現,這個公司的發展與其他大宗原料藥企業不同,在品種開發和客戶拓展上有比較清晰的想法,同時也同行側面提到了客戶在認證過程中對這家企業的認可。

基於我的研究,當時所在的投研團隊在市場對這家公司還看不太清的情況下進行了投資,結果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我想對於投資來講,客觀而獨立的判斷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再舉一例,當時有家醫藥企業新寵,管理層顯示了很強的營銷能力,講得頭頭是道,也有很有影響力的第三方為公司站臺。如果仔細推敲,結合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預測的盈利前景並不可靠,所以我們沒有參與這家公司的投資,結果到真實業績揭曉的時候,股價也變得一地雞毛。

所以我想作為一個買方研究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基於真正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發展,多維度進行衡量和考察,而不是輕易的跟隨賣方的建議,如果自己沒有紮實的研究基底,無法真正分辨哪些資源是可用的。

現在的研究支持手段要比我們當時豐富很多,希望小夥伴們能真正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努力成長為行業研究專家。在與投資經理交流的時候,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很重要。投研之間需要有思想的碰撞與交鋒,因為研究成果是需要投資端的驗證。

第二階段是2009年-2015年做投資的頭五年,醫藥行業屬於與宏觀經濟相關性比較弱的行業,從單純一個行業到全市場覆蓋確實是個比較大的挑戰。幸運的是,第一年我和研究週期品的同伴一起來負責整個組合的操作,這一年也讓我對整體組合的構建有了初步的思路,提醒自己組合的構建要結合宏觀的形勢來搭建,至少要對宏觀的焦點問題有所瞭解。

2009年是經歷2008年經濟危機後國內經濟大放水的階段,2009年市場走出了接近翻番的行情,我做投資的時候到了市場上漲的尾聲,2010年市場進入到震盪區間,期間也面臨過2010年市場因美國的第二次QE而短期出現過極端的結構調整行情。不久之後的2011年,經濟開始承受放水後的後果,2012年在經濟承壓的過程中國內對地產有所放鬆,隨後兩年又面臨貨幣收緊的情況,直至2014年下半年開啟降準。

在上述宏觀變化的背後市場在不同年份的表現,結構上也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期間通過對不同行業的理解,總結出大致兩類行業,包括同質化行業和非同質化行業,前者認為更多的結合行業整體發展情況,判斷拐點,配置以行業龍頭為主;非同質化的行業更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研究,結合估值的情況予以配置,總的原則是估值合理或者低估的情況才會考慮配置。

在關注估值的時候,結合行業的發展確定性會更高。比如零售行業,在我從業早年,它隨著消費總量的擴張呈現穩定增長的情況,當時的估值水平與醫藥/食品飲料等穩定類行業相當,但電商的出現對線下的零售形成了十分明顯的衝擊,從而導致了其估值的坍塌。

站在現在回頭看,似乎成了路人皆知的必然,但在最初的幾年間能預期到這個趨勢並不容易。所以估值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公司和行業的變化,要釐清這個變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如果找到了與市場普遍認知的不同,我認為就是投資或者識別風險的機會。

這個階段我的投資收益來源應該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選股,階段性的在金融地產行業方面也會獲得一些收益。

第三階段是2015年至今在中歐基金做投資的階段,這個時間應是中歐改制以來迅速發展的階段,也是資本市場逐漸開放的階段, 對標逐步開放的市場,更多的是對自己投資體系的梳理與完善,在實踐中不斷完善GARP策略。最近5年來,宏觀總量的邏輯越來越弱化,新興成長類行業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成長性行業包括醫藥/電子等行業逐步脫離了以往小、散、亂的情形,行業龍頭的發展路徑越發清晰,依託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應用,線上在零售/服務等市場的發展也成為世界的標杆。

投資十餘年,讓我深切感受到唯有不斷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期待與小夥伴們一起在這欣欣向榮的市場裡不斷挖掘優秀的企業,共同成長。(CIS)

(原稿選自中歐基金《money+》雜誌)

中欧基金王健:长跑,胜在每阶段都更好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