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營堡話古今


偏關縣位於晉西北的晉蒙交界處,西臨黃河,北依長城,東南部與平魯、神池、五寨、河曲4區縣毗鄰。偏關縣地屬黃河中上游的黃土丘陵區,境內東高西低,地勢起伏,溝壑縱橫。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歷史悠久,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偏頭關營堡話古今


偏頭關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北方重要關隘是在明朝時期。當時朱元璋率明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元軍殘部雖已退回蒙古高原,卻仍對中原念念不忘,屢次進犯侵擾明朝北部邊境地區,嚴重威脅了當時社會秩序的安定。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視北部邊境的防禦,在軍事設置中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傾力經營北邊防務,整修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北線長城,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外長城,後又在外長城南部修築了一道防線,即內長城。為了有效管理長城一線的防務,明朝在長城沿邊設立了九個邊鎮,其中太原鎮的總兵就駐守在偏頭關,偏頭關也因此成為太原鎮戰備防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後期,朝廷對太原鎮及其前沿朔州的軍事防禦力量進一步強化,太原鎮管轄東起黃河東岸,經外三關至平型關長城一帶的防禦。為了加強這一區域的防衛,除明初設置的雁門守禦千戶所外,又增設了寧武、偏關、八角、老營等守禦千戶所,並派重兵防守。此外,還修築了從雁門關以東至平型關長達800裡的邊牆,把外三關和雁門關東西十八隘口連接在一起,其中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逼黃河,是重點防禦地段。這一時期,太原鎮常駐旗軍總數達到54000餘人,另有民兵17000餘人,每年分四班赴三關協助防守。

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偏頭關之所以被稱為“三關首鎮,晉之屏藩”,是因為它是外三關中唯一一個與別國接壤的關口,戰略防守地位極為重要,而寧武關和雁門關則都建在內長城上,內長城是設在國土境內的第二道防線,不與別國交界。

明宣德四年(1429年),都督李謙屯兵偏頭關,轄營堡29個。老營堡為明代偏頭關所屬十八堡之一,曾是當時最大的屯兵營,位於偏關縣以東40公里處的老營堡村。老營堡周圍群山環抱,中間地勢平坦,其東、北兩面緊靠長城。從戰略位置來看,老營堡北控平魯,西銜偏關,東接寧武,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老營堡初置於明正統末年,當時由於邊患四起,朝廷開始大規模修邊備戰,明朝太原鎮的總兵一度統領上萬名將士駐守於此。《光緒山西通志》引《方輿紀要》載:“老營堡,在偏關東北八十里。正統末置,弘治十五年(1502年)、萬曆六年(1578年)增修。近邊有鴉角山、五眼井等衝,邊外通王家莊、銀川城諸處。”由此看來,明朝時期的老營堡儼然是一個層層設防的前哨陣地。

與內蒙古一河之隔的老牛灣堡位於偏關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里處的老牛灣。老牛灣是黃河進入山西的第一個村莊,由於地形條件的獨特性,這裡的石灰岩峭壁怪石嶙峋,呈犬牙交錯狀。長城在這裡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並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

老牛灣堡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地勢較高,北側懸崖十分陡峭,易守難攻,首當西北之衝。老牛灣堡過去是一座精美壯觀的堡城,曾建有兵營房舍,城牆是夯土建築,外包長條石塊,高約7米。據《山西通志》載:“明成化三年(1467年)總兵王璽築牆,崇禎九年(1636年)兵備盧友竹建堡。堡週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九尺。”長城在老牛灣堡處抵達黃河岸,卻並未跨河西去,而是順黃河南下,經萬家寨、關河口直至保德。

從老牛灣堡向北行大約50米,有一座建於明代的敵樓,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很有詩意的名字——護水樓。該樓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高23米,以條石為基,磚砌而成。登上護水樓,憑欄而望,崖底的黃河水在千丈峭壁間平靜地流淌著,萬里長城在黃河東岸的山崖上蜿蜒盤旋,氣勢巍然。據說當年守邊將士的後人們依然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耕種、打漁,守候著不變的城堡,不變的黃河。只是不知從老房子煙囪裡冒出的一縷縷炊煙是否還記得那些曾戍衛邊關寧靜平安的墾荒將士,是否還記得那段風沙彌漫之處兵戈旌旗紛至沓來、嘯吼廝殺的金戈鐵馬歲月?

所幸,當年關城依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