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西漢雙司馬

文章西漢雙司馬

文章西漢雙司馬


01

左宗棠有詩聯雲:“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聯中提到三位古人,其中的“一臥龍”指的是治理蜀國的諸葛亮,而“兩司馬”指的是西漢的文學大家司馬遷和司馬相如。


但我個人實在是不大喜歡那個司馬相如,總覺得他用華麗詞藻諂媚權貴有些過了,在我看來,他不配與司馬遷齊名。


比較而言,我更願意把兩司馬說成是西漢的司馬遷與北宋的司馬光。當然,史學界也一直是這樣把他們並稱的。


關於他們的史學才華,題目太大,需長篇大論才能盡述。我今天只作一個小題目,就是想簡單地聊聊他們在史學著作裡所展現的文學才華,談談寫文章的兩司馬。


02

我覺得寫文章除了必須具備日積月累的文學修養和對文字的熟練掌握外,他的人格和精神也必須跟的上,否則他的作品就不會擁有持久的感染力。司馬遷和司馬光恰好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才華耀目,而且都具有剛正不阿的偉大人格和發憤著書的頑強精神。


司馬遷因為給遠出國境力戰強敵最後無奈降敵的李陵說情,與皇帝爭辯,被漢武帝處以腐刑,此等汙辱性的刑罰讓身為士大夫的司馬遷生不如死,但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寫成了偉大的《史記》。


而司馬光身為翰林學士、皇帝的老師,卻為百姓之利公開與皇帝頂牛反對王安石變法,最後,還拒絕了樞密副使之高位,被皇帝貶出東京來到洛陽,在那裡,他和他的三個助手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歷經辛勞,耗時十九年才編就可比《史記》的皇皇鉅著《資治通鑑》。


03

大家都知道,歷史文章是最不好寫的。


一,歷史人物不好寫,尤其是重量級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是相當複雜的,你一個寫不好,這個人馬上就臉譜化。

二,歷史事件不好寫,歷史中的大事都是盤根錯節地糾纏在一起,不好理頭緒。

三,文學描述難取捨。你不加文學性,文章無人觀賞;你加的文學性太強,又會影響讀者對史實的判斷。


正是因為這諸多難處,所以,儘管編史書的都是當世大家,也都極重文采,但《廿四史》還是多為流水賬。


這麼對比下來,才能發現《史記》和《資治通鑑》的偉大,司馬遷和司馬光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都能儘量地把文章寫的那麼精彩好看,真是難得。


文章西漢雙司馬

▲太史公司馬遷


04

下面我們先談《史記》的文采。


《史記》的文采自古有人贊之,班彪稱《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更是把《史記》當作漢代散文的典範。同時,它也是人物傳記的典範,其它史書作者多學之。


其次,在《史記》裡,司馬遷創造了許多凝練的詞語,這些詞語好多都成了我們今天還在經常使用的成語,比如“多多益善”、"四面楚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而由司馬遷的原文引申出來的成語那就更多了。


另外,《史記》寫戰爭場面和人物都很精彩,下面摘一段我最喜歡的《項羽本紀》的片段書記於此,讓我們再重溫一下經典的精美。

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此文短短二百餘字,就使鉅鹿之戰的情形和項羽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讀之如在眼前。


所以,魯迅先生稱之為“無韻之離騷”,《史記》是當之無愧的。那麼,《資治通鑑》的文采又如何呢?


文章西漢雙司馬

▲司馬光


05

由於體裁的限制,司馬光不能如司馬遷那樣整篇地寫一個人的傳記,他只能把一些精彩的表述散於整部書裡,但這些小片段也充分顯示出這位文章大家樸實無華的風格。


清末時,曾國藩在編纂他的《經史百家雜鈔》的時候,從《資治通鑑》裡選錄了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韋睿救鍾離之役等共十一篇。


在這些段落裡,司馬光在文字表述上展現了非凡的文釆,記人,如親見其人;記事,如身臨其境;記場景,如觀畫卷。比如入選中學課本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個片段的主要背景是:唐憲宗時期,皇帝李純一改父祖對地方藩鎮的姑息態度,立志削藩,他派出軍隊,對那些不服中央的地方節度使進行征伐。《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描述名將李愬對淮西吳元濟的夜襲,過程非常精彩。


其文曰

“愬曰“往東行!”行六十里,夜,……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時大風雪,旌旗裂。……夜半,雪愈甚……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
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於廷,聞愬軍號令曰:“常侍傳語。”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何等常侍,乃至於此!”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
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其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蝟毛。晡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資治通鑑》唐紀56

文章簡潔明快,用詞精準,往往幾個字就可以把場景和人物的狀態表述清楚了,這是司馬光之能,他筆下的歷史,那才是運動著的歷史。


說到簡化,就要提到宋代主持修唐史的歐陽修,當時在他旁邊幫忙的,都是翰林大學士,學問好得很。既然明天就要開始修史工作,今天大家放假,出去郊遊郊遊吧!郊遊的時候,正好一匹馬發瘋了亂跑,咬斷了韁繩衝過來,路上正有一條狗,瘋馬一腳就把狗踏死了。歐陽修要大家把這一幕記下來,實際上,他這個主編是在考這幾位編輯。結果有一個人寫了二十多字,說馬發瘋了,把繩子咬斷了,跑過來把狗就踏死了。有一個很節省寫了十幾個字,歷史上都有記載。歐陽修嘆氣說,照諸公這樣寫文章呀,一部唐史,不知道要多大一個房子來堆啊!大家問他該如何寫,他說:“馬逸斃犬於途”,六個字就完了。歐陽修這六個字,現在年輕人一定很不滿意,可是懂得古文一讀,這個意思就懂了。馬逸,就是馬亂跑,馬一亂跑,斃犬於途,就說清楚了。所以呀,一部幾百年的歷史,堆在案頭也就那麼一小本。古人寫歷史,是很困難的,我們幾千年歷史,如果照現在白話文來寫,那實在不得了。


所以,對司馬光的文采,梁啟超先生用“飛動”一詞加以盛讚,他說:“事本飛動,而文章呆板,人將不願看;就看,亦昏昏欲睡。事本呆板,而文章生動,便字字都活躍紙上。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畢沅作《續資治通鑑》,同是一般體裁,前者看去,百讀不厭,後者讀一二次,就不願再讀了。(司馬)光書筆最飛動……看去令人感動。”


確實是這樣。


文章西漢雙司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