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的“壓歲錢”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 “壓歲錢”?


年初一的“壓歲錢”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 “壓歲錢”?


關於過年的記憶,多數是停留在兒時 ,那時最嚮往的就是過年。過年了,再兇的家長的也會變得和藹可親,不會被催著寫作業,有吃不完的零食,能換上嶄新的衣服,與小夥伴出去玩耍,吃美味小吃,買心儀玩具等等。正月裡,隨家長出去拜年,更少不了領壓歲錢。


每每接過長輩的壓歲紅包,小算盤都打得咔咔響,裡面有多少啊,要上交多少,截留多少,吃東西花多少,買玩具用多少,玩遊戲機要多少……光想想就喜上眉梢。及至長大成年,就不能再享受壓歲錢的樂趣了,幸好還能用手機搶紅包,小小回味領到壓歲錢的樂趣。


壓歲錢的準確記載最早出現在元代吳當《除夕有感》,“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爭分壓歲錢。”家人 團聚在一起喝著春酒,小孩爭搶壓歲錢。清代王松《除夕書懷》說“親朋索寫宜春帖,兒女爭求壓歲錢。”清代李炳靈《探春令·成都除夕》也寫到“料鄉園笑語,雛孫洽。壓歲錢盈篋。”


年初一的“壓歲錢”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 “壓歲錢”?


紅色自古就是中國的吉祥色,明代秦鏞《清江縣誌》記載:“除夕……小兒以紅縷結錢龍,曰‘壓歲’。” 所以那時的壓歲錢是用紅繩串上,和現在用紅包裝壓歲錢是一個道理。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以綵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


年初一的“壓歲錢”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 “壓歲錢”?


關於壓歲錢的來歷,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


壓歲錢就是“壓(yā)勝錢”“押勝錢”。“壓勝”是古代一種避邪祈吉的儀式,用以達到壓制、降服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班固《漢書》中記載:“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上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宮。”漢哀帝劉欣就讓匈奴單于住“太歲”、“厭勝”的屋子裡。


最早的厭勝錢出現在西漢,漢代五銖錢中,有的正面鑄有“脫身易、宜子孫”字樣,有的正面銘文為“闢兵莫當”,背面銘文為“除兇去央(殃)”,顯然是為避兇致吉而特意製造的。時至明清,厭勝錢就成為佩戴在小孩子身上的期盼吉利和辟邪的裝飾品。


第二種說法


“壓歲”是“壓祟”的諧音。清代孔尚任《節序同風錄》記載除夕時:“給家人金銀銅錢,名為‘分錢’,亦曰‘帶錢’,俱一百二十文,盛以絹袋,如茄如瓶,夜貯床頭,曰‘壓祟’。”有趨吉避凶,壓制鬼祟的意思。同時,“壓”還有接近的意思。而“壓歲”表示馬上到歲日(春節)了,發點壓歲錢給小孩,全家一起,歡樂祥和的共度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