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的終極影響預測

1.從時間角度看,這次疫情至少持續到今年年底,直到疫苗研製出來上市使用,才真正阻止病毒的蔓延。

2.從蔓延的國家和地區來看,疫情中心在疊加中不斷飄移:中國——韓日伊朗意大利——歐洲美國——美國歐洲——土耳其南美洲南亞印度非洲。

3.從國際大格局來看,由美國一超多強逐漸演變成中美兩超多強。

4.從感染的人數來看,全球確診病例將有可能超過1000萬以上,死亡人數30萬以上;如果印度、巴西、印尼、美國以及非洲等人口大國不能有效控制,全球的確診病例將有可能上億,死亡人數300萬以上(希望這樣的慘劇不要發生,但很多國家抗疫措施很讓人憂心)。

5.從經濟角度來看,全球經濟整體進入衰退,2020年全球經濟會出現負增長,但幾個亞洲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印尼等還是會出現低幅度的正增長。如果疫情明年能全球控制,經濟會快速反彈。

6.從全球化角度來看,全球化進程會出現一些波折,但中日韓+東盟+一帶一路+非洲+英國+部分歐盟+大洋洲+南美洲+部分北美的全球化產業鏈格局會進一步加強與融合。原因是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在合作共贏中共同走出疫情帶來的危機。中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大規模的中產階級、最大規模的產業工人、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最穩定安全的投資環境等,將是動盪不確定世界最穩定的因素。

7.從大國關係來看,中俄、中歐整體上合作更密切,最難相處、最有挑戰的是中美關係。正如基辛格所說的,中美關係已經回不去了。國內一些精英錯誤地認為,中國太高調了、惹惱了美國,還需要繼續韜光養晦。這是典型的刻舟求劍的惰性思維,我們是真心地向美國學習、想和美國搞好關係,但美國的態度已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才能靈活應對。不管中國是高調還是低調,美國的戰略研判能力超強,打壓對手的行動力超強,這種挑戰和競爭中國躲是躲不過的,這是中國國力上升必然帶來的“成長的壓力與煩惱”。對待未來的中美關係,可以審時度勢、相機行事、有理有節地多方面應對:1)內政為王。中美競爭的實力與優勢首先取決於各自的內政,誰能處理好自身的矛盾和發展挑戰,誰就能在彼此的大國競爭中拔得頭籌、佔有優勢。就像這次疫情,中國國內疫情控制得好,中國就取得復工復產的優勢;美國疫情蔓延,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但美國抗疫即使付出那樣的代價,整個社會民眾及輿論的容忍心態和抗壓能力還是很堅韌,值得中國社會借鑑、學習。2)能戰方能止戰,西方的價值觀是崇尚強者,克己復禮不會被當成紳士、會被當作軟弱可欺,在涉及核心利益方面要敢於捍衛和堅持。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美一時不能合作領域的可以放一放,可以和其他國家地區展開合作。美國和國際社會是多元多層的力量分佈,我們可以和一切願意合作的對象展開合作,在互利共贏中擴大合作的力量。4)加強科技與軍事的硬實力建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當我們有足夠、甚至超過對方的硬實力,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和合作。5)加強教育、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建設。強大的蘇聯輸給美國不是輸在硬實力上面,而是輸在軟實力上面,中美軟實力的差距遠遠超過硬實力的差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是硬實力趕超美國,然後是軟實力趕超美國。中國軟實力建設的最大挑戰是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話語體系與價值觀自信,這方面既要從講好中國當下故事入手建立民族自信開始,更要從自覺傳承優秀經典文化建立家國情懷的價值觀著手。臺灣新老兩代人的精神氣質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性,在兩蔣時代,臺灣非常重視傳承國學經典,造就了老一代臺灣人的儒雅與彬彬有禮;但臺灣民進黨上臺教育去中國化之後,對國學經典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臺灣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氣質與老一代臺灣人相比,整體素質不是上升了、而是降低了。國學經典充滿著智慧,與其讓我們的孩子浪費很多精力去追逐泡沫化的明星信息,倒不如讓孩子內心深處早早播種中華優秀經典的智慧種子,當我們的孩子和年輕人有了深厚的國學經典積澱,他們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精神就能深厚的建立起來,就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我們可以比較林毅夫和同時代眾多北大清華畢業生留美不回國的選擇,林毅夫留美獲得博士學位時放棄美國工作一天薪酬頂當時國內一年薪酬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國工作,因為他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學成之後想的不是個人待遇,而是報效祖國。如果我們沒有適時加強軟實力和價值觀建設,蘇聯解體的悲劇、崇洋媚外的軟骨病就不能得到有效根治,趕超美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全球疫情的終極影響預測


全球疫情的終極影響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