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小時候村子裡習武的風氣頗為興盛,鄰里親戚的孩子多半去過武校。忙完農事後,大人們聚在一起也多半會談論誰家孩子練武練得漂亮,誰的功夫電影演得好,所以像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等故事,我們孩子最早都是從大人口裡聽到。

不知道那個時候是幾歲了,但記得那時在大伯家下粉條,我拿著烤饃吃的時候,聽到大人們正在討論武松喝酒打虎的故事,老虎肯定是壞的,我心裡想,要不武松怎麼會打它。

等大一點上小學了,才知道原來他們討論的是《水滸傳》。

其時,習武之風仍方興未艾,每次看到鄰家練武的孩子從學校回來,我們都以一種接近羨慕和崇拜的眼光看他們。

他們在家裡刨坑練翻跟頭的時候,我們就拿著饅頭跑去在一旁看。

終於有一天下午,村裡一武校教練走過,爸媽正式問我去不去上武校練武。

我看了看教練瘦高的個子,想起小夥伴說的誰一個動作沒做好,就被抽了一棍,疼了一個月,心裡就害怕起來,便回答說在一旁練練就行,不去武校了吧。

那教練也說練武得能吃苦,還不只是捱打的事。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中間一晃十多年,我在高中復讀那年還是練上武了,當時學習壓力很大,練練拳竟然會身心愉悅起來,於是我便開始在同學們跑早操的時候,一個人跑到火車站旁邊熱熱身,自習課有空的時候就拉著同桌教我,走路吃飯的時候也會想著。

再後來,練了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詠春、太極,訓練中也打過一些實戰,如果現在給“為什麼太極十年不出門”這句話一個答案,我會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01 練功需要脫胎換骨

No pain,No gain。

沒有疼痛,就沒有成長。

生過病傷過胳膊腿的人,都經歷過治癒過程中的痛感,一些是來自醫療,另一些是來自自身的成長,這種痛感在人體可承受的範圍之內,痛完身體健康狀況便趨於好轉了,並且會對同種疾病產生一定的抗體,其中有什麼科學原因我不清楚,畢竟不是搞醫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疼痛一方面摧毀生命,另一方面生命因之更頑強。

拿傳統武術對生命的塑造來說,習練基本功的時候雙臂會痛,當然腿腳更會痛,武者經過常年累月的練習,身體適應了這種強度,意志得到了磨練,身體素質自然會迥於常人。

無論練哪門子功夫,在奠基的那一兩年,無不是與痛苦為友,汗水為歌。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最初的脫胎換骨,就無法進入練武的第二個層次,就像基督徒若是沒有生命的掙扎,就難以獲得新生一樣。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02 功夫就是時間

這一成長過程最需要的是什麼?

重複的練習和時間的沉澱!

而縱觀現在滿大街的培訓班,到處以速成招人,英語可以一分鐘記600詞,書法可以一小時練會,功夫可以一兩個月拿黑帶……

我問一個教書法的實誠人,他說你可知我們的老師每日練字多久?我說倆小時?他回答8小時。

同村的武術教練也說在武校的學生,每天除去學文化課的時間,6個小時的練武時間是鬆鬆的,要是遇到比賽,一天三跑,每趟10公里,喝一碗水,吃個饅頭,其他時間繼續搞。

如此長時間的磨練,才能換來技藝的精湛,他人的尊敬。

球星KOBE在接受專訪時說過,每天練1000次跳投命中,500個三分命中,折返跑,擦板投籃,深蹲,肌肉練習。每週6天,每天6小時,每次六個階段,週而復始。而這些只是贏球時的訓練量,輸球時,所有的都乘以2.

太極的十年,不是一個容易累積的數字,更不用談你遇到的師父有沒有內勁,願不願意教你技法,只盤個架子,就當健身就行了。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03 以武為生

金庸古龍的小說,黃飛鴻系列電影把功夫的藝術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會輕功能飛簷走壁一度佔有了國人大腦對武林的想象。

有沒有人能飛起來?

還是有的。

同桌說他小時候村裡來了一幫教武術的,大家讓他們表演一下,其中一個大個也不推辭,衝著一棟房子就跑了上去,從一間房跳到另一間房,竟然毫不費力。

身體的重量與速度調整得該多好。

另一個我們村裡的夥伴也為做證明提到功夫的力量:很多年前,大概我上小學二三年級,大叔(書利)準備在咱們周邊收一些練武的學徒。為了將這消息讓更多人知道,那時恰逢西邊楊莊逢會,大叔在舞臺上表演了獨門絕學--二指禪,不知道你見過沒,倒立,只用兩個手指支撐全身的重要,甚為精彩。

可是我們把功夫當愛好的人,是很難體會靠武為生的人有過怎樣一段艱辛的,民國的一些高人,往往因為身負絕學而不斷被比武,甚至被追殺(具體詳情可以網上搜搜,或看電影《師傅》)。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那麼既然要靠武術才能活下去,練個十年八年,自然也不為過,十年不出門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了,而是功夫上身必經的一種造就。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談談你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