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小时候村子里习武的风气颇为兴盛,邻里亲戚的孩子多半去过武校。忙完农事后,大人们聚在一起也多半会谈论谁家孩子练武练得漂亮,谁的功夫电影演得好,所以像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我们孩子最早都是从大人口里听到。

不知道那个时候是几岁了,但记得那时在大伯家下粉条,我拿着烤馍吃的时候,听到大人们正在讨论武松喝酒打虎的故事,老虎肯定是坏的,我心里想,要不武松怎么会打它。

等大一点上小学了,才知道原来他们讨论的是《水浒传》。

其时,习武之风仍方兴未艾,每次看到邻家练武的孩子从学校回来,我们都以一种接近羡慕和崇拜的眼光看他们。

他们在家里刨坑练翻跟头的时候,我们就拿着馒头跑去在一旁看。

终于有一天下午,村里一武校教练走过,爸妈正式问我去不去上武校练武。

我看了看教练瘦高的个子,想起小伙伴说的谁一个动作没做好,就被抽了一棍,疼了一个月,心里就害怕起来,便回答说在一旁练练就行,不去武校了吧。

那教练也说练武得能吃苦,还不只是挨打的事。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中间一晃十多年,我在高中复读那年还是练上武了,当时学习压力很大,练练拳竟然会身心愉悦起来,于是我便开始在同学们跑早操的时候,一个人跑到火车站旁边热热身,自习课有空的时候就拉着同桌教我,走路吃饭的时候也会想着。

再后来,练了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咏春、太极,训练中也打过一些实战,如果现在给“为什么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一个答案,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01 练功需要脱胎换骨

No pain,No gain。

没有疼痛,就没有成长。

生过病伤过胳膊腿的人,都经历过治愈过程中的痛感,一些是来自医疗,另一些是来自自身的成长,这种痛感在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痛完身体健康状况便趋于好转了,并且会对同种疾病产生一定的抗体,其中有什么科学原因我不清楚,毕竟不是搞医学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疼痛一方面摧毁生命,另一方面生命因之更顽强。

拿传统武术对生命的塑造来说,习练基本功的时候双臂会痛,当然腿脚更会痛,武者经过常年累月的练习,身体适应了这种强度,意志得到了磨练,身体素质自然会迥于常人。

无论练哪门子功夫,在奠基的那一两年,无不是与痛苦为友,汗水为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最初的脱胎换骨,就无法进入练武的第二个层次,就像基督徒若是没有生命的挣扎,就难以获得新生一样。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02 功夫就是时间

这一成长过程最需要的是什么?

重复的练习和时间的沉淀!

而纵观现在满大街的培训班,到处以速成招人,英语可以一分钟记600词,书法可以一小时练会,功夫可以一两个月拿黑带……

我问一个教书法的实诚人,他说你可知我们的老师每日练字多久?我说俩小时?他回答8小时。

同村的武术教练也说在武校的学生,每天除去学文化课的时间,6个小时的练武时间是松松的,要是遇到比赛,一天三跑,每趟10公里,喝一碗水,吃个馒头,其他时间继续搞。

如此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换来技艺的精湛,他人的尊敬。

球星KOBE在接受专访时说过,每天练1000次跳投命中,500个三分命中,折返跑,擦板投篮,深蹲,肌肉练习。每周6天,每天6小时,每次六个阶段,周而复始。而这些只是赢球时的训练量,输球时,所有的都乘以2.

太极的十年,不是一个容易累积的数字,更不用谈你遇到的师父有没有内劲,愿不愿意教你技法,只盘个架子,就当健身就行了。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03 以武为生

金庸古龙的小说,黄飞鸿系列电影把功夫的艺术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轻功能飞檐走壁一度占有了国人大脑对武林的想象。

有没有人能飞起来?

还是有的。

同桌说他小时候村里来了一帮教武术的,大家让他们表演一下,其中一个大个也不推辞,冲着一栋房子就跑了上去,从一间房跳到另一间房,竟然毫不费力。

身体的重量与速度调整得该多好。

另一个我们村里的伙伴也为做证明提到功夫的力量:很多年前,大概我上小学二三年级,大叔(书利)准备在咱们周边收一些练武的学徒。为了将这消息让更多人知道,那时恰逢西边杨庄逢会,大叔在舞台上表演了独门绝学--二指禅,不知道你见过没,倒立,只用两个手指支撑全身的重要,甚为精彩。

可是我们把功夫当爱好的人,是很难体会靠武为生的人有过怎样一段艰辛的,民国的一些高人,往往因为身负绝学而不断被比武,甚至被追杀(具体详情可以网上搜搜,或看电影《师傅》)。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那么既然要靠武术才能活下去,练个十年八年,自然也不为过,十年不出门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了,而是功夫上身必经的一种造就。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谈谈你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