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線路:商州—西安—寶雞—渭源—臨洮—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桑科草原—拉卜楞寺—合作—阿木去乎—碌曲—則岔石林—尕海湖—瑪曲黃河第一灣—郎木寺—諾爾蓋草原—花湖—唐克九曲黃河—扎尕那—迭部—舟曲—成縣—徽縣—兩當—鳳縣—寶雞—西安—商州。

一、在路上

7月20日8點,一行五人從商州出發,由無根的風駕車,華仔副駕,我與小張小陳閒心不操,全神觀景。上滬陝高速,10點過西安,轉連霍高速,12點至寶雞。三百公里,走過多次,熟悉得無景可敘,體驗的是在路上的感覺:像脫韁之馬,離窩之鳥,出籠的獸,輕鬆,自由,暢快。

寶雞用過午餐,兩小時至天水。再跑兩小時至隴西。繼續跑50公里至渭源,有了陌生之感。高速也走完了,國道隨便自由,說停就停,不時下車賞景。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南,因渭水發源於境內鳥鼠山而得名。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連接處。

縣域北靠定西市隴西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臨潭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縣接壤,縣城距省城蘭州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

渭源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又是中國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據考,絲綢南路由長安出發,沿渭河西行,過隴關,經天水、隴西、渭源、臨洮、臨夏,從永靖縣的臨泮關(今大河家)渡黃河,到西寧,再從西寧西北越祁連山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


古絲綢之路上渭源境內的鳥鼠山、秦長城、首陽山等名勝古蹟,歷代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諸多寶貴手跡。如南北朝詩人庾信,隋唐詩人盧照鄰、王昌齡、岑參等都寫下了遊渭源之千古絕唱。相傳原秀峰巖(今五竹寺)石窟壁畫就出自唐著名畫家吳道子之手。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渭源名山有太白山和首陽山。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又稱“蓮峰山”、“馬鹿山”。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出古城渭源東南三十四公里,即到素有“隴上碧蓮”之譽的蓮峰山。這裡是渭河源森林公園的主體景區,鳥瞰蓮峰,九峰環峙、狀如蓮花,故稱蓮峰山,又因成群馬鹿出沒林間,又稱馬鹿山。提到首陽山,便想起不食周粟的節士伯夷、蘇齊,他們的操守著實讓人敬佩。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過渭源,一小時後到合川,再行一小時至臨洮。沿途看到穿皮夾克的路人,方知經過一天的逃離,高溫已被遠遠甩到身後,隨著海拔增高,我們將享受到盛暑天難得的清涼。在倚傍著正在修建的臨渭高速的212國道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晚8點到達臨洮縣。

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地處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廣河、康樂縣接壤。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臨洮縣有東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布依族、苗族、侗族、佤族納西族保安族京族獨龍族、壯族、裕固族維吾爾族、滿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分佈。

蘭(州)—臨(洮)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臨(洮)—渭(源)高速公路即將建成。

夜宿臨洮佳和賓館,氣溫低於20度,蓋著厚被子入眠。

今日行程約750公里。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21日比約定時間早起一小時,與華仔去賞洮河風光。出賓館時加了厚衣服,西行20多分鐘,跑到洮河邊。洮河水勢比臆想的要大好多倍,滔滔黃泥水從南向北流去,這條黃河的支流已具黃河氣魄。睜大了驚奇的雙眼,美美看過洮河,留下兩張照片,便匆匆告別,趕6點50回到賓館。吃過早點,7時上高速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紀行之一: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