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教育的玄妙之處總也說不完。《老子》一書是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智慧的集中體現,它的思想方法用到教育上來,一樣非常精彩。結合當代教育的新特點,闡述一下這本書中體現的教育方法。

一、學生都是“兩面派”

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和在老師背後有不一樣的表現,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能因此否定學生的人格。因為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並不同步,所以學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現也不一樣。作為老師,要“因其勢而利導之”,用積極陽光的一面影響學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一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學生的“道道兒”不可能都是我們老師認為的“陽”,他們有他們的“陽”,在我們看來並不是都順眼,或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們不能計較太多,更不可以跟學生較真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時抱著“無為”的思想來觀察孩子們的“玄妙”之處,許多問題反而解決了。

這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先放一放再說。有一次考試結束後過了幾天,一個學生家長突然給我發短信,說孩子回家特別興奮,因為老師在學校表揚他了,他進步了。可是我根本沒表揚過他,這讓我非常惱火,他也沒有進步,而是成績下降了。很明顯,這個學生在他家長那裡撒謊了。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我是不是該告訴他的家長孩子撒了謊並責備家長呢?我沒有這樣做。我叫來這個學生,開門見山地跟他說:“我知道你撒謊了。但我也知道你非常想進步,想讓老師表揚你。我希望看到你下一次的表現。”結果是他後來真的努力多了,成績也進步了,我在下一次也真的發自內心表揚了他。

孩子們的“陰陽”兩面都要好好保護起來,讓“無”化為“妙有”。

二、老師多行不言之教

假如我是學生,我也不會喜歡嘮叨的老師,大部分人應該也不願意去聽一些大道理,而更願意看到做事的人。臺灣的曾仕強先生說:“對中國人,要多做給他看,說給他聽是沒有用的。”(《易經的奧秘》)在我們中國當老師,更應該做一些實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教育並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什麼,而是想辦法讓他們做到什麼。“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身正為範”的根本。有時,教室裡有紙屑,有粉筆頭,我只要看到了,就拿起笤帚掃掃,時間久了,學生也會主動去做這些事。班會上,我講的道理也不多,只是告訴學生一些事情該怎樣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當老師做得久了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去做,所以教育要慢慢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急什麼呢?

三、表揚需要講究限度

說實在話,我們的學生沒有多少經得起表揚的,表揚多了,也就沒人在意表揚了。在班裡,我也不給優秀的學生太多特權,因為他們優秀了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這種成就感不是老師給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三章》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不尚賢”才能使優秀的人得到保護,免得招來其他人的羨慕嫉妒恨,“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用慾望和目標過多的刺激學生,同時消除學生的過多雜念,使其心專一,這樣學生就會“乾乾靜靜”的學習了。我們常常抱怨學生浮躁,可反過來想想是誰讓孩子們這樣浮躁的呢,一個社會,老師不浮躁學生才能不浮躁啊。“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我想我們真的該靜下心來搞教育,慢慢等待孩子們成長,多教出一些謙謙君子,培育出一些腹有詩書之才,不去過分強調目標,而是強健孩子們的筋骨和增強他們的骨氣,至少有這樣的思想也是好的。

四、解決紛亂避其鋒芒

中學生們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鋒芒畢露的年齡,出現問題或孩子們產生矛盾時,還是選擇緩和處理,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或者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而不是激化矛盾。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四章》

我帶的班級有一個男生宿舍,經常違反學校紀律,晚上休息時打擾到了宿舍樓內的其他學生,可是當值班老師查到他們時,我問是誰帶頭講話,他們卻沒有人說出挑頭的同學來。我心裡也非常清楚,直接問是沒人肯承認的,為了避免同學之間鬧矛盾,我聯繫了家長,讓他們先將各自的孩子帶回家。接下來,工作就出現轉機了,孩子們回家之後有人就將“帶頭大哥”告訴了家長,家長又悄悄給我發信息,以表示“誠意”,我也順水推舟讓孩子們陸續回校,並警告和懲罰了那位“帶頭大哥”。

五、學生是活生生的人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而學習卻是個艱苦的過程,如果完全放任自流,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接受枯燥的學習內容;如果過分干預和壓制,又會磨掉孩子們的創造性。所以,好的教育關鍵在掌握一個度。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五章》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學生們安安穩穩學習時,不要去打擾就是最好的愛護。“動而愈出”就是說你越攪和他越亂,讓孩子們靜靜地讀書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呢!

六、萬物皆可為師所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我們做老師也要明白明白一個天時地利,所以我每次接過一個班級來,都要先去看看這個教室在幾樓,朝陽還是背陽,距離辦公室和衛生間是遠是近,通風情況如何……有利的方面要用起來,讓它有助於學生的學習;不利的方面要想辦法改變,提前做好規劃,引導學生或重點強調。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六章》


《道德經》裡的教育智慧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的條件越來越多,學生總體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我們可以開發的教育資源也在不斷增加。班裡有人是電腦高手,我就讓他負責班級的多媒體管理,他會協助老師展示圖片也會給同學們演示動畫,還會把班級的精彩瞬間製作成視頻;有的同學在部隊長大,我就讓他當體育委員,他會把班級隊伍帶得很好;還有的同學家長是領導幹部,那我就讓他參與班級的管理,因為他們有的是“點子”來為同學服務。

七、跳出教育尋找方法

藝術之所以長久不衰是因為藝術本身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在不斷變化,教育藝術也是如此。教育說到底就是相對成熟的老師引領還不成熟的孩子們成長,只要有人類存在教育就會長存,所以要從做人的問題上去做教育。跳出狹隘的教育,在更廣闊的領域尋找方法,自然會讓自己的方式方法永葆常新。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在實施教育策略的時候,內心先不要有一個策略,而是尋找教育契機,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解決班級問題,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女生沒有完成作業,我在辦公室訓斥了她,便招來了她對我的怨恨,而且很長時間她都緩不過勁兒來,成績也不斷下降。我想是我的方法沒用對,但我又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來緩和師生矛盾,雖然事後我又找她聊天,但效果不明顯。後來,學校請來一個團隊,給學生們做勵志演講,當講到感恩老師這個話題時,我悄悄觀察學生們的反應,發現那個女生特別感動,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契機,或許能化解師生之間的隔閡,於是在師生互動的環節,我主動跟她擊掌、擁抱。再後來這個女生看我的眼神變了,內心也不再牴觸,還常常主動找我問學習上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