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耄耋老人的幸福生活

4月4日,清明節,寧化縣翠江鎮雙虹村一幢四層小樓內,89歲的吳良球手捧《烈士證明書》,一遍遍撫摩著、默唸著鏡框下熟悉的名字——吳忠永,禁不住老淚縱橫,向小兒子吳聯合斷斷續續地講述著久遠的故事。


寧化:耄耋老人的幸福生活


“我是紅軍的兒子”


吳良球出生於1932年,寧化縣淮土鎮竹園村人,屬烈士後代。他身材消瘦,身體硬朗,十分健談,只是耳朵不太好使。


1930年,吳良球的父親吳忠永參加寧化游擊隊,後任遊擊支隊隊長、紅軍軍事科長,於1932年在歸化(今明溪縣)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6歲。吳良球痛心道,父親犧牲時母親才24歲,他不滿週歲,有關父親的故事都是聽母親和大舅羅永樣講述。


吳忠永從小愛練武,作戰勇敢。一天下午,駐紮在寧化水茜丘加山的10多名紅軍被敵人暗暗包圍,正住在村民家裡的吳忠永發現敵情後,急中生智,從村民家中翻出兩個嶄新的大陶缸,挑著出門,喬裝成賣陶器的小販。趁站崗敵兵不備,一把將他打昏在地,向後一招手,紅軍戰士迅速撤出,成功突圍。有一次,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童子軍高呼“刀槍不入”追趕吳忠永,他尋機靠在牆根,一連撂倒三四個,嚇得其他人倉惶逃竄。


吳忠永犧牲後,紅軍從土豪家沒收了一副棺材,對其進行安葬。紅軍槍頭插著野白花送葬,將白花全撒在他的墳頭。“我是紅軍的兒子,可惜時過境遷,至今已難覓父親的墳地了。”吳良球說,父親走了,母親還年輕,也曾有過改嫁的念頭,大舅羅永樣曾多次勸誡母親不要改嫁,要將烈士後代撫養成人,以慰烈士英魂。


寧化:耄耋老人的幸福生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吳良球生逢亂世,從小與裹著小腳的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家裡連樓板都沒錢搭完整。六歲那年,一天深夜,他迷迷糊糊地爬起床,在黑燈瞎火中摸索著去小便,一腳踩空,掉在一樓灶臺的鍋蓋上,額頭險些磕到鐵鍋沿上。他從小愛好學習,在村裡上過兩年學堂後,便退學了,整天幫忙母親挑水做豆腐。他至今記得王道元老師當年曾多次上門勸學的情景,無奈家中太窮。


十五六歲時,吳良球便跟著村裡的大人遠赴長汀、江西石城等地販梨、販米,賺錢補貼家用。有一次,他跟著大人挑米到長汀,原打算賣了米後挑鹽回來賣。40多斤的擔子並不太重,但路途遙遠,加上怕土匪搶劫,大家拼命趕路。晚上住進客店後,他累得第二天起不了床,同行的大人只好幫他將米賤賣給客店老闆,勸他以後不要再冒險了。


解放後,吳良球也曾報名參軍,因母親反對未能如願,後輾轉禾口農機廠、禾口烈軍屬療養院等部門任職。1962年冬,禾口烈軍屬療養院合併到寧化縣城後,他不肯進城,便失業了,從此靠做木工、泥水工、油漆工維持生活,歷經坎坷。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吳良球不無驕傲道,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他自學成才,還先後收過七名徒弟。


寧化:耄耋老人的幸福生活

“永遠感恩共產黨”


吳良球和妻子董顏芳育有四兒二女。面對艱苦生活,他謹記母親和舅舅的教導,從未放棄對子女的教育,積極傳承良好家風。在他的影響下,子女們都很好學,大兒子吳志明曾參軍入伍,二兒子吳登龍成為一名法官,三兒子吳志凌下崗後自辦書畫店,四兒子吳聯合成為一名廚師,大女兒吳永春、小女兒吳美玉也找到了如意工作。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父親對我們很嚴格,兄弟姐妹也很吃苦。”吳聯合感慨道,一家人苦盡甘來,生活和睦,從不吵架。


尚在山東念大學的孫女吳丹布認為:“爺爺從小缺少父愛,吃了很多苦,他經常教育後代要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做人要勤奮,要有愛心,樂於助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吳良球四代同堂,子女們都很孝順,平時老人有什麼小病小痛,子女都會回來看望。老人想念誰,打個電話大家就回來。老人年事已高,有時脾氣不好,晚輩都順著他。


吳良球常年和三兒子吳志凌住在一起。生活富裕了,他還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喜愛養花。吊蘭 綠籮、長壽花、蟹爪蘭……老人的陽臺上,猶如一座小花園,見證著老人愛好與幸福。他喜歡看小說,喜歡名人書法,特別喜歡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他一邊吟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邊鋪開宣紙揮毫潑墨。


談起吳良球,相處20多年的老鄰居陳祖旭讚賞有加:“老吳志趣高雅,經常吟詩作對,幫人免費寫對聯,鄰里相處十分融洽。”


“我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從弱到強的變化。”吳良球說,在他的人生征途上,有過困難與挫折,也有過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他始終認為要感恩共產黨,要緊跟著共產黨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記者 賴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