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中的化學世界,讓你對化學更加感興趣

廚房中的化學世界,讓你對化學更加感興趣

如今,化學日益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廚房可以說是化學試劑的一個“基地”,它們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化學,是一門雖深奧但有趣,簡單中蘊含著複雜的學科。下來我們就先了解幾個廚房化學小知識:

也許媽媽曾經對你說過,煮豆時,鹽別放得太早,要不豆就會煮不爛。這句話很有化學道理。黃豆浸在清水中,黃豆不是慢慢地變“胖”了嗎?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滲透現象。 因為幹黃豆中,水分是很少的,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濃溶液,而黃豆外面的那層皮,相當於一個半透膜,當黃豆浸到清水中去煮的時候,就會發生滲透現象,結果是清水中的水分子,穿過黃豆皮進到了黃豆裡面,使黃豆變胖了。黃豆只有充分浸胖以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煮,黃豆的細胞才會被脹破,使豆子煮爛。 如果煮豆時,鹽加得太早,黃豆浸在鹽水中,由於鹽水的濃度比起清水來說,是濃了很多,這樣水就很不容易再往黃豆中滲透了。如果加的鹽較多,鹽水的濃度甚至也可能超過黃豆中的濃度,這樣,水就不但進不去,甚至還可能從稍稍變胖的黃豆中“鑽”出來,黃豆中沒有了足夠的水分,難怪黃豆就煮來煮去煮不爛了。 同樣的道理,煮綠豆湯、赤豆湯時,糖也不要早早的放;煮豬肉、牛肉時,也不要過早加鹽,以免不容易煮爛。

炒菜時在油熱了的情況下放入一些食鹽,會起化學反應,對身體是有害的。研究表明,傳統的烹飪方法對食品對食物中的營養有很大的破壞:在200℃的高溫下,食用油所含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同時產生“丙烯醛”會導致致癌過氧化物的產生,食鹽中的碘會揮發掉50%,食物中的維生素被氧化等等都造成了食物中營養素極大流失。專家指出,煎、炸等烹飪方法對食品的營養破壞之一是使食鹽中的碘揮發,使碘鹽中含碘量和人體實際攝入的量不同。因為煎、炸時需要的油溫很高,大約有180℃左右。而碘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元素,在高溫下易揮發,因而,經過油炸高溫處理的食鹽中,碘的損失率可以達到40%-50%。因此,如果不改變烹飪習慣,即使大力推廣碘鹽,人們仍然不能達到足夠的攝入量。專家建議燒菜時不要用碘鹽爆鍋,儘量在菜將出鍋時加鹽。

取一片紫甘藍葉,撕成兩片,一片蘸醋,另一片蘸鹼面,然後分別用水沖洗,這時一片會變為紅色,另一片變為藍綠色。這跟我們學習的酸鹼指示劑石蕊跟酚酞是不是有相同之處呢?能跟酸性溶液或者鹼性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稱為酸鹼指示劑。所以說甘藍葉也是一種指示劑。

自來水經過加熱沸騰後,部分水蒸發掉了,不易溶解的硫酸鈣會沉澱。溶解後的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鎂會在沸騰的水裡進行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形成不易溶解的氫氧化鎂、碳酸鈣、碳酸鎂,經過沉澱就形成了水垢。 水垢形成後不但使容器不保溫,而且在加熱過程中受熱不均勻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對人體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經常使用有水垢的容器盛裝飲用水,金屬離子會過多溶於水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經常飲用容易可能造成消化系統和吸收功能紊亂、便秘、結石、胃炎、牙周炎等等疾病甚至會造成人員死亡。

接下來講一個去除水垢小妙招:將有水垢的容器。倒入食用醋,將容器拿起搖晃,讓有水垢的地方都讓食醋浸泡過,多搖晃幾次後,把容器放置20分鐘左右。20分鐘後可以發現水垢已經開始脫落,為了將水垢清除的更加乾淨可以將溫水倒入容器中,淹過有水垢的地方。再浸泡半小時左右,時間越長效果越佳。浸泡完後,你可以發現容器底部的水垢幾乎都脫落。把容器清洗乾淨即可。食用醋主要成分是乙酸,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鎂。食用醋和水垢相遇後,會產生醋酸鈣和碳酸。碳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醋酸鈣也可以溶於水。所以可以清除掉水垢,建議使用濃醋,效果更佳。放入溫水加醋浸泡的原因是反應更快,效果更好。

還有很多廚房化學知識,你還能舉幾個例子嗎?歡迎大家留言!!!!!!

廚房中的化學世界,讓你對化學更加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