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文丨西帕克

一個反女權的女性,聽起來很不政治正確,她有可能成為女權運動的推進者嗎?

這是便是FX和HULU推出的新劇《美國夫人》所想要探討的問題。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美國夫人》

被稱作「美國夫人」的菲莉絲·施拉夫利,是美國曆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她1924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2016年去世,是美國保守派政客。

她的舉動,直接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菲莉絲是女權主義者憎惡的大魔頭之一,在上世紀70年代,幾乎以一己之力,挫敗了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其政見包括反對女權,反墮胎,不認為婚內強姦違法以及反對同性戀婚姻。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有意思的是,菲莉絲在從政之初,更關注國防戰略,幫助巴里·戈德華特在1964年成為總統候選人。但其最大的業績則是組織家庭婦女,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最終使得此修正案未獲得通過。

菲莉絲一直以家庭主婦的發聲者自居,代表著那些渴望堅持自己原有生活的保守派利益。此外,菲莉絲也是川普政權的公開支持者。

在劇集前兩集所在的1970-1972年,《平等權利修正案》已獲得了尼克松總統的支持,國會參眾兩院表決通過,但尚未生效。因為根據美國法律,需要有四分之三的州通過才可以讓修正案生效。當女權主義陣營已經在歡慶勝利時,菲莉絲卻重拳出擊,開始遊說各個州政府不通過《修正案》。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那麼這個充滿爭議的《平等權利修正案》到底是個怎樣的法案呢?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三條:

1、權利平等,美國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於性別關係對此予以否定或限制。

2、國會可以立法保障這種平等。

3、自法案通過後兩年內生效。

如今看來,平權無疑是天經地義無可爭辯的,而菲莉絲卻抓住了其中的第二條,作為自己反對的論據。

如果國會可以立法保障兩性平權,那麼會立什麼樣的法呢?她幾乎是靠著自己的想象,把這種擔憂擴大化。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為了展示這種平等,女性是否就一定要出門工作呢?她們是否會失去只當一個家庭主婦的自由,轉而被大眾所歧視?權利平等後,那義務是不是也要平等?女性是否也要參軍?如果未來兩性完全平等,那是否就不會再有男女廁所,而只剩下一種廁所?

事實上,這幾條疑問和擔憂,在之前從來沒有在平權修正案的討論中出現過,而菲莉絲則靠著這些近乎聳人聽聞的言論,獲得了大量家庭主婦和保守派人士的支持。

這些人要麼是不想上戰場的家庭主婦,要麼是對女權運動敵視已久,但不敢發聲的既得利益者。藉著菲莉絲這位家庭主婦政客之口,終於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到平權的對立面上。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在1979年的一場晚宴上,菲莉絲身穿華服,宣佈《平等權利修正案》死亡,自己才是勝利者,享受著人生的最高光時刻。這也是本劇宣傳海報上所描繪的一幕。正是菲莉絲所領導的反對浪潮,以及保守派總統里根的掌權,使得修正案最終在1980年代正式流產,這波女權運動也宣告失敗。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疑問,菲莉絲這樣一個如此三觀不正,巧舌如簧,甚至顛倒是非的政客,為何有人會為她拍劇立說?答案也很簡單,因為劇集所要表現的是一個複雜時代下的一個複雜女性的故事。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本劇的主創達維·沃勒絕對是一個自由派女權主義者,在本劇之前她曾參與過《絕望的主婦》《廣告狂人》《奔騰年代》的編劇工作,擅長描寫美國曆史變遷和政治題材。本劇則是她擔當製作人的第一部作品。達維·沃勒本人最愛的電影之一,便是揭示水門事件真相的《總統班底》,本劇的故事亦處於同一時代,講述的則是美國曆史的另一面。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總統班底》

在《美國夫人》中,達維·沃勒對於菲莉絲其實並沒有任何褒貶,這個角色只是處於時代浪潮中的一個真實人物。在凱特·布蘭切特的演繹下,菲莉絲有著自己魅力四射的一面,她擅長演講,可以周旋在政客和主婦之間,靠著自己的才智獲得利益。她雖然顛倒是非,但依然願意聽取對立女權者的抗議,在事後學習法律,讓自己所說的觀點更有理有據。她堅信自己作為家庭主婦代表的行為準則,相信男女有別的自然法則。

她有光鮮的一面,但亦是個悲劇人物。在第一集中,便可以看到菲莉絲在職場和家庭所受到的種種性別歧視,同事因為她是女性,便默認她是開會做紀錄的人。丈夫從來沒有相信過她的政治才能,只當她的參政是一場玩笑。甚至,連是否和何時行夫妻之事,她都沒有任何話語權。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在真實生活中,菲莉絲的兒子亦是一名公開出櫃的同性戀,這也是其人生之痛。這個角色,目前已在劇集第二集出場,相信亦是未來重要的副線。她即便贏得了對女權主義的戰爭,但她無疑也是男權社會的受害者。

正如作家金宇澄在做客最新一期《十三邀》時所說的那樣,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沃倫斯基定性為渣男,這是把複雜的人性簡單化了,而人不是這麼簡單可以被涵蓋的。

劇中點睛一筆,在於菲莉絲在剛剛被同事歧視後,立即又被秘書稱作「施拉夫利小姐」。她堅持糾正對方,應為「施拉夫利夫人」,這正是劇名中「美國夫人」的由來。

在她看來,這樣的不公平,是她作為一個妻子和女性所應該承受的,即便這讓她不適,但卻依然需要堅守因為她堅信不疑女性的義務,是對家庭和丈夫的,而不是對自己的。如此偏執的狂熱,讓這個角色既可憐,又值得觀眾敬佩。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美國夫人》中的菲莉絲,其實是美劇中複雜角色和反英雄形象的延續。從《黑道家族》《絕命毒師》再到《紙牌屋》《毒梟》和《風騷律師》。美劇其實早已塑造了太多「麥克白」和「威尼斯商人」式的政治不正確的男性主角。在這其中,增加一個菲莉絲這樣的「女魔頭」,亦是一個十足女權意味的突破。

在以菲莉絲這個角色視角切入之後,主創達維·沃勒亦試圖以新的視角探討七八十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失敗的原因。

在菲莉絲的對立面,是以著名女權運動領袖葛蘿莉亞·史丹能和貝拉·艾布札格為代表的女權主義陣營。在劇中,這些脫離群眾的女權主義者,陷入了政治鬥爭的旋渦,她們為了政治利益開始爭權奪勢。而不同訴求的政治領袖,亦無法統一意見。

處於精英階層的她們,奉行著不婚主義和事業至上,已和處於大多數的美國家庭主婦的生活方式漸行漸遠,她們激進的言行,把自己放到了大多數人的對立面。這也是她們會輸給真正的家庭主婦菲莉絲的最直接原因。


這位「美國夫人」,是女權運動的最大敵人,竟被樹碑立傳

兩個陣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你可以不支持女權,但你一定會被這個男權社會所影響。在那個年代,很多事情沒法用今天的標準去判斷對錯,不偏不倚展現當時女權革命的全貌,才是本劇的真正優勢。

《平等權利修正案》所代表的平權思想,無疑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自1980年代以來,從里根政府開始,每一屆美國政界都對其抱反對態度。然而,隨著近年來新一波平權運動的逐漸升溫,當年的失敗結果,如今則有了一絲被改寫的希望。

201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再次向立法委員會提出《修正案》,並獲得內華達州批准,2018和2020年,伊利諾伊州和弗吉尼亞州也相繼批准。至此,已有38個州通過《修正案》。但由於《修正案》年代久遠,已超過最後期限,如今是否作數,依然存在爭議,所以尚未被寫入憲法。此時誕生的《美國夫人》,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這套「陳年舊法」。

藉著這部劇集回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即便是「美國夫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達維·沃勒和凱特·布蘭切特仍在借她的故事發出宣言:鬥爭仍未結束,一時的失敗也並不可怕,請不要遺忘,繼續戰鬥吧!

以「反對女權」的方式,推進女權,這是《美國夫人》的曲線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