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對我這個問題,估計很多讀者會奇怪。看過《紅樓夢》的人,無論小說還是影視劇,都會嗤之以鼻。誰不知道賈寶玉乃是書中第一男主人翁,大觀園女兒國裡唯一的“絳洞花王(主)”。所謂“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光”的外形,在黛玉眼中,自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第三回)。並引出後面兩首“西江月”:

其一、無辜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第三回)

其二、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第三回)

這兩首“西江月”,活脫脫刻畫出一個“於國於家無望”的紈絝子弟形象。事實真是這樣嗎?

伴隨著《紅樓夢》的創作,研究便已經開始。如今與小說不可分割的脂硯齋,畸笏叟等人的眉批、行批、夾批及回前回後批,是《紅樓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夢》的研究早已不限定在小說之中。雖然有被稱為專門研究小說的分類“文本研究”存在,更多的研究卻是以此為依託。

如,研究曹雪芹的“曹學”、研究書中批語的“脂學”、研究秦可卿的“秦學”等等。從流派來分類,可分為“考據派”、“索隱派”等。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甲戌本紅樓夢脂批(圖片來自網絡,謝謝)

前些年,著名作家劉心武在央視“百家講壇”推出的“探佚”研究,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將小說中的每一個藝術形象與他“探佚”出來的每一個歷史具體人物對應落實。我查了一下,除了書中一僧一道,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著落。不得不說他花費的心血,了不得。劉心武的研究,雖然自稱叫“探佚”,本質上是周汝昌“紅學”研究的一脈。

我個人以為,要想弄清楚寶玉其人,首先必須搞清楚小說寫了些什麼,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情緒。在“新紅學”出現之前,一百多年的《紅樓夢》研究,曾經有“高廟說”、“讖緯說”、“明珠家世說”等等。每一說,便有一個寶玉原型存在。

例如“高廟說”。此說源於乾隆年間。乾隆愛臣和珅將偷偷流傳在貴族中的《紅樓夢》小說送呈乾隆(即高廟)。高廟有言:“此明珠家世也。”(見《夢靜居筆記》)。此說繼續發展:乾隆看了全書後,覺得其中“革命性”太強,便與和珅商量,最後他們成立一個創作班子,招募了不得志的文人高鶚,砍去書中後半部“革命內容”,重新改寫成如今模樣。

從此說可見,主題是什麼,決定了寶玉是什麼。清代一些和曹雪芹同時代或稍後的文人筆記中,對《紅樓夢》有諸多記載。所說最多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紅樓夢人物圖


1.納蘭性德說。

納蘭性德,字容若,大學士明珠的獨養兒子。“所傳賈寶玉者,其人也。”(《關隴輿中偶憶遍》。清·張祥和)。清人俞越的《茶香室三鈔》卷九中,這樣記載:納蘭侍衛寧秀,為太傅明珠曾孫。生時有髭數十莖,羅羅頤下。年弱冠,顏貌蒼老,宛若四五十人。未三十即下世。其家因之曰替,亦一異也。小說家所稱生有異徵者,豈即斯人與?

又,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九《小棲霞說稗·石頭記》記載:“《紅樓夢》一書,即說故相明珠家。金陵十二釵,皆納蘭侍衛所奉為上客也。寶釵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演先生。妙為少女,姜亦婦人之美稱”。 清·俞越《曲園雜纂》記載:“容若,乾隆五十一年……上諭:成德十二年癸科中進士,年甫十六歲。然則中舉人止十五歲,於書中所述頗合也。”納蘭性德有《飲水詩詞集》傳世,是清人中的詩詞大家。讀其詞,有“視榮華富貴如敝履之態。實視書中之寶玉。”

容若的“飲水詞”中,“別意六首之三”有句:“今宵便有隨風夢,知在紅樓第幾層?”“於中好”雲:“因聽紫塞三更雨,卻憶紅樓半夜燈。”又《減字木蘭花》中有“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句。“紅樓”二字在他詩中出現三次。

容若亡婦三週年忌日,他寫下“金縷曲”:“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用詩詞點名黛玉葬花的故事。清人《賃廡剩筆》有這樣一段記載,大意為:容若愛慕一個女子,並有了婚姻之約。因為皇帝選秀被迫入宮。

容若思念之心不滅,想法設法謀求一見。恰逢國喪,喇嘛每日進宮唪經。容若買通喇嘛,披袈裟偷偷進宮,和心上人見了一面。然而宮禁重重,未能交流隻言片語便匆匆離去。小說中林黛玉以未嫁之少女,卻在詩社中被冠以“瀟湘妃子”的名號,便是記錄了這件事情。

從上面簡單引用的一些清人記錄來看,賈寶玉真的很像納蘭容若。他的銜玉而生,他的不喜攻讀聖賢書偏偏在詩詞等“小技”上用功的行為,以及與生俱來的多愁善感,富貴至極的家世背景等等,好像一一對榫。

同樣在清人的記載中,還有一種說法,同樣很盛行很流行。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2、順治出家說。

在清人王夢阮、沈瓶庵所著的《紅樓夢索隱提要》中,有這樣一段話:“蓋嘗聞之京師故老雲,是書全為清世祖與董鄂妃而作,兼及當時諸明王奇女也。相傳世祖臨宇十八年,實未崩殂。因所眷董鄂妃卒,悼傷過甚,遁跡五臺山不返,卒以成佛。當時諱其事,故為發喪,世傳世祖臨終罪己詔,實即駕臨五臺山,諸臣勸歸不返時所作。語語罪己,其懺悔之意深矣。……至於董妃,人人皆知為秦淮名妓董小宛也。……大兵下江南,隨豫王北行。後經世祖納入宮中,寵之專房,封貴妃。妃不得志,乃快快死。世祖痛妃徹,至落髮為僧,誠千古未有之奇事,史不敢書,此《紅樓夢》一書所由作也。以寶玉為情僧,故時有關合處。太祖臨宇十八年,寶玉十九歲出家。世祖諡章,寶玉便諡文妙。文、章兩字,可以暗射也。”

此說除了上述文章,在清人的其他筆記中也時有所見。如《賓退隨筆》記載:“吳梅村《清涼寺贊佛詩》,蓋暗指董妃逝世。清世祖傷感甚,盾五臺山為僧,語甚明顯……”。

另外,通過《紅樓夢》黛玉名字,順治出家說似乎亦可驗證。“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綠之意也。小宛善曲,故黛玉善琴。小宛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宛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宛善栽種,故黛玉愛葬花。 (《紅樓夢索隱提要》)”。還有,“董小宛來自鹽官,林黛玉出生巡鹽御史之署。”

小說開始,有這樣一段話:“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絝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這篇自悔自愧的文字,不是活脫脫的“罪己詔”嗎?

1947年8月15日《北平日報》,刊登了當時紅學研究者諶盧的《再說賈寶玉》,就“銜玉而生”提出更為有力的證據:銜玉而生,胎裡帶來之意。在廉親王允襈世子所著的《日下舊見》中,載有世祖詩:“我本西方一衲子,黃袍換卻紫袈裟”。證明順治出家,可成定論。(注:8月10日登過《寶玉為何如人》文章,通過寶玉有乳名無正式名字、詩社起名“富貴閒人”、怡紅院之怡為順治二字的半體集合等三個方面證明寶玉即順治)

再一個,順治出家,寶玉也出家。順治由父親處繼承大位,寶玉生來帶了一塊寶玉。兩人的出家原因都一樣,皆為“情極之毒”!

不僅如此。在索隱派的名單上,寶玉尚有雍正和乾隆為原型之說。及至《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庚辰本等版本被發現,更多研究者發現通過小說本身的文本索隱已經不能說明寶玉是誰這個問題,新的研究由此開始,併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傳說中的“古本紅樓夢”(圖片來自網絡,謝謝)


首先,曹雪芹自敘說。

康雍重臣鄂爾泰曾孫西清,著有《樺葉述聞》一書。現書已不傳,有研究者認為該書主要記錄他在黑龍江見聞和讀書筆記。歷史學家鄧之誠在《骨董筆記》卷八中記載了《樺葉述聞》裡與《紅樓夢》有關的一段文字:“《紅樓夢》始出,家置一編,皆曰此曹雪芹書;而曹雪芹何許人,不盡知也。雪芹名沾,漢軍也。其曾祖寅,字子清,號楝亭,康熙間名士,累官通政。為織造時,雪芹隨任,故繁華聲色,閱歷者深,然竟坎躁半生以死……”

《紅樓夢》前八十回,常常有這樣的批語:“難得他(寫)得出”、“此亦餘舊日目睹耳聞,作者身歷之”、“現存文字,非搜造成者”、“非經歷過,如何寫得”、“此書是自愧之作”、“罵死寶玉,卻是自悔”等。這些文字的作者,是脂硯齋、是畸笏叟等與作者關係密切之人無疑。具體到是誰,同樣有不同的研究結論。

其次,叔叔說。

著名紅學家吳世昌堅持認為寫批者是曹雪芹的叔叔。他考證出這位叔叔是曹寅第四個侄子曹碩。“叔父說”最早見清人裕瑞的《棗窗閒筆》:“曾見抄本卷額,本本有其叔脂硯齋的批語……” 裕瑞是裕親王多鐸的五世孫,自稱與曹雪芹“前輩姻戚有與之交好者。”這一說,被眾多紅學家引用。

第三,脂硯齋說。

脂硯齋是又一個與曹雪芹關係親密之人,對曹家家世感觸頗深。他熟悉曹家舊事,早年與曹雪芹同遊鎮江等地。在“甲戌本”和“庚辰本”中,脂硯齋留下很多濃郁情感的批語。有些句子簡直“聲淚俱下”。

開篇第一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下有批:“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從今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因批語中的“一芹一脂”,引發出後世紅學家們無窮地研究。

“寶玉便是脂硯齋”,是其中一說。為什麼得出該結論?第三回描寫了寶玉的外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本人長得什麼模樣?“身胖頭廣而色黑……(裕瑞語)”。曹雪芹的好友敦誠《挽曹雪芹》寫到:“四十蕭然太瘦生”。敦敏《題芹圃畫石》中這樣寫:“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等句。如果描寫基本屬實,曹雪芹與賈寶玉的外貌差別,不可同日而語。

硯齋在此段文字下的評語中,投入了那麼多情感。可見這個漂亮的少年,便是幼年的脂硯齋。第七回“餘才從學裡來”下,脂硯齋又寫道:“忽追思昔日形景,可嘆!”書中二十二回鳳姐文字下,批語是“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今知者寥寥矣,寧不痛乎?”按照吳世昌的觀點,座中皆女眷,唯有寶玉一個男兒。如此寫直接點明批書人身份。

三十八回合歡花浸酒,內容很美。文字下批語寫道:“傷哉,作者猶記矮䫜舫前以合歡花釀酒乎?屈指二十年矣。”像這樣的批語,書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羅列了。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線裝書豎排版紅樓夢


同樣是“點戲”這段,大紅學家周汝昌卻有另解。他認為執筆的脂硯齋,不是寶玉而是十二釵之一的湘雲。對此周汝昌在多篇論文中強調。他還研究出,湘雲後來成了寶玉的續妻。續妻,是曹雪芹去世後遺下的“新婦”。“一芹一脂”的親密口吻,非夫妻不能夠。“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詩句,證明了兩人非同一般的關係。

同一段文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結論。奇怪嗎?不!誰對誰錯?見仁見智罷了。

還有專家研究說,脂硯齋與另一個重要的評書者畸笏叟乃是同一個人,是曹雪芹的父親曹頫。理由:書中第十七回文字“帶著奶孃小廝們一溜煙就出園來”下有這樣一段批語:“餘初看,覺怒焉。蓋謂作者形容餘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寫其照,何獨餘哉?”在“色如春曉之花”下批曰:“少年色嫩不堅牢”和“非妖即貧之語,餘猶在心,今閱至此,放聲一哭”等。

曹頫是曹家最後一任江寧織造。見過繁華,經過由盛而衰。不過此說不做定論,姑且參考。但亦非一家之言。

第四,我以為最驚世駭俗的研究結論為,寶玉是乾隆皇帝。

此說依據是賈元春的判詞和秦可卿大出殯幾回內容。

a.元春判詞。

元春的判詞首句是:“二十年來辨是非”。乾隆與第一位皇后富察氏結縭二十一載。“榴花開處照宮闈”,小說裡並沒有賈元春有孕或生子的文字,連跡象都沒有。而富察氏與乾隆結婚後,短短几年裡,生了三個孩子(全部因病夭折)。有關元春的曲子詞“恨無常”,又是個證據:“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

判詞和曲子詞,與小說裡的賈元春描寫文字對不上。書裡元春的結局是身體過於肥胖,因為痰癕之症,突然一口氣上不來就過去了。乾隆的皇后富察氏,陪同乾隆南巡,在今山東境內突發疾病薨了,可不是“眼睜睜、把萬事全拋”了?

B.秦可卿出殯。

秦可卿的棺木是“檣木”。檣,船上的桅杆。批語說:“檣,舟具也。”富察氏乘坐皇后的畫舫突然薨了後,乾隆帝龍舟並畫舫一同回京。畫舫過於龐大進不了城門,乾隆硬是命人想辦法拆了部分磚頭,將畫舫完整弄進紫禁城。畫舫成了皇后的大棺材。出殯時,東西南北王爺路祭,公侯爵爺紛紛參與其中,豈止是孫媳婦的排場?

研究者認為,賈元春與秦可卿在小說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劉心武的“秦學”則研究出秦可卿是廢太子胤礽寄養在曹府的公主,就是她導致了曹家最後的衰敗。因為此說是秦可卿與曹雪芹兩家的故事,與寶玉是誰無關。特此說明。

賈元春在書中被多次用“元妃”指稱。按清朝規矩,只有皇帝的正妻才能稱元妃。由此探索,證明寶玉就是乾隆皇帝。這個研究,主要是索隱派的觀點。

誰是賈寶玉?看我利用檔案的《紅樓夢》研究點滴

​蔣勳的解讀,別具一格

小說中的寶玉,究竟是誰?還有很多很多研究者給出不同的研究成果。限於本文篇幅,就不再列舉了。在小說十九迴文字中,有這樣一段批文,似乎能給出一點點端倪:“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有知其人,實目未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出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不曾,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傳奇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之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亦。”

因此,賈寶玉,乃“古今未見之人也。”本文的種種比附,不過是擷取古今紅學家的研究結果一二。

真正的寶玉,《紅樓夢》中一個最具特色的藝術典型。正如老黑格爾所說,是“這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