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自己擁有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然而現實卻未必常常順應人心。

當一個人遭遇失業、親人去世或是其他重大變故時,你會發現他們總是沉浸在那種沉痛的遭遇之中,不願走出來。這時如果有人上前勸諫,他們的負面情緒可能會把他人都嚇跑。

簡言之,人們想要的那種人際關係,依靠他們從未做出改變的處事習慣、生活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獲得的。

我身邊總是有些人不定期地來找我吐苦水,我其實很願意做那個傾聽的人。他們會莫名地發洩情緒,但我不會因為這樣就將他們拒之門外,因為我知道這種狀態只是他們在表達對自己壓抑已久的情緒的自責而已。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有時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的生活狀態及居住環境時,我們就能看出他們擁有著怎樣的人際關係。

換言之,當一個人生活在相對混亂的環境中時,顯然他(她)的生活早已被雜物所掌控,這將令他們失去自己原本應有的自我掌控的那種感受。

當人們對自身的居住環境失去控制感時,便會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尋找控制感。

趨於人們對事態發展的控制慾所致,人們在相處中尋找控制感、話語權的慣性只會導致內心越來越匱乏,與之相伴的則是情緒也將長期處在不自控的狀態中。

雜物的確會令人產生“身不由己”的感覺,想想看,你的衣櫃、儲物間、書櫃、儲物間、辦公桌等各種空間內有多少物品是你至少半年內都沒有用到過的?

藥品、辦公用品、化妝品、衣物、鞋子、運動器械、書籍等等,太多的物品是在你從未設想過其應用場景及利用率的狀況下決定購買,或接受贈予的。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安置這些幾乎沒有任何利用率的物品,你需要花費精力、空間、時間去服務於它們,同時你也不得不為此放棄一些心愛的物品,畢竟我們的心力、精力、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它們被佔據,就很難得以釋放。

這些利用率極低的物品包括:

1、你衝動之下物慾驅使促使你迫切地把它們收入囊中,但清醒後又常常為自己的消費觀感到懊惱的物品。

2、朋友們偶爾寄存在你這之後、卻遲遲不肯過來取走或早已忘記有這麼一回事的物品。

3、已經逝去的摯友或親人留給你的物品,或親朋好友曾經送給你的禮物及紀念品等。

以上列舉的物品,往往只會讓人陷入自責、不知所措以及愁苦等負面情緒之中,看到這些物品,你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那些哀傷的記憶。

被這些記憶填滿的內心將無法為創造明天、自我實現等有意義的事情倒出空間。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難道那些哀傷的記憶就不能存在嗎?當然不是,只是它們的存在,不只是起到了讓你睹物思人、追憶的作用,同時,你也會發現很多物品以及與其相關的記憶是你即便不想觸碰、也依然不願捨棄的。

似乎這些物品只要存在在你的生活中,就如同那些已經離去或被切斷的關係仍然存在一般。

然而它偶爾能夠帶給你的那一點點安慰,並不會讓你更好過,你一邊花時間打理它們,一邊又希望它們不要持續提醒你某個同伴的離場或是家人的逝去。

那麼最終這些物品呈現給你的記憶究竟值不值得你為它持續消耗自己的時間及精力呢?這些物品的價值又要如何衡量呢?

《告別你的雜亂人生》的作者認為,“當我們感到情緒低落,並且被嘗試與過去的關係共處的副作用壓垮時,就很難讓生活正常運行。我們會沉浸在痛苦之中並想要做些處置,但我們又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這樣做,甚至連試都不想去試。”

試想,你剛剛拿到新房鑰匙的那一刻,你是否會不自覺地冒出各式各樣的有關於設計、裝潢方面的創意和想法?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與之相對的,則是你居住了20年之久的老房子,你能感覺到門板會發出咯吱的響動,有時你甚至會為了讓自己免於聽到這樣的聲音而儘量減少開關這扇門的頻次。

其實你本可以拿出半天的時間將它徹底修葺一番或是乾脆定製一扇全新的門。問題就在於當你長期身處雜亂環境當中時,你就不再願意做出改變了。

有時你還會同一些與你共同經歷嬉笑怒罵的餐具、桌椅打交道,因為逝去的家人曾與你圍坐在桌前聊天、進餐、爭吵及相擁的畫面還歷歷在目。

你明知它們會勾起一些沉痛的記憶,導致你無法迎接嶄新的未來或為自己的未來做一些籌劃。

原因很簡單,就像作者所認為的那樣,人們為了讓一段過往的關係能夠得到維繫,而留下某些物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物件卻成了擾亂人們原本純淨、安寧的內心的障礙物。

居住在“雜亂”的環境裡,就意味著不能清醒、理性處理問題的頭腦常常讓你無法專心處理眼前的事務、無法心無旁騖地規劃未來,最重要的是你無法釐清那些與你的雜物產生連接的人之間的關係。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也就是說,有些讓你裹足不前的過去的關係不該成為你創造未來的攔路虎已經,並且已經斷開連接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因為你保留了某些存有記憶的物品,就重新回到你的生活中。

對於那些逝去的人,更是如此,他們一定不會希望他們遺留下來的物品操控著你的時間、空間、記憶及精力。

雜亂的物品背後,有著你和他人因為各種各樣的連接而產生的記憶,但是這些過去的記憶並不該出現在你現在及未來生活的任意一個角落、隨處可見。

這其實就是斷舍離的意義所在,拋開一些令你悲傷的、不可逆的記憶,你才有能力及心力來思考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雜亂的人生源自於人們沉浸那些雜亂的物品所創造過的陳舊記憶中無法自拔、停滯不前,物品可以用來收藏,但若是你的腦海中充滿了揮之不去的記憶,那麼你也就無法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習慣、全新的人際關係等。

人們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但是“變得更好”的前提是:敢於與一部分需要做出改變的自己說再見。

唯有告別過去的“雜”物,你才有足夠的空間創造全新的記憶

最後,我想將文中提到的這本《告別你的雜亂人生》推薦給大家。物品及負面情緒都會造成我們人際關係、決策、乃至人生的雜亂,而想要告別這種雜亂無序的狀態,就需要給內心一些留白,這樣你才有能力、空間及精力去迎接美好的未來、創造全新的記憶。

該書與一般極簡主義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用豐富的案例向讀者佐證了雜亂背後的原因,以及為什麼需要告別雜亂狀態,而不是僅僅將自己扔掉物品的感受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該書對於讀者們理解“極簡主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