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武宗久居漠北之地,身邊從徵的將領又多為蒙古人和色目人,所以武宗接受的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的傳統,很自然使他具有濃厚的草原貴族色彩。從元武宗長期在草原生活的背景來看,元武宗更加厭煩的可能是大都的宮廷生活及其人際關係。元中都的設計思路也是正都的佈局,因此武宗的真實意圖可能是要借新建立的中都來削弱大都的地位,以達到既不遠離中原地區,又可以減少大都各方漢化勢力的牽制的目的。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在即位詔中武宗即與太祖世祖的功德相提並論,對自己的軍功頗為自詡,並對太祖的武功十分景仰,他自己亦有創業的雄心;至大二年詔創皇城角樓,並說“皇城若無角樓,何以壯觀”建中都宮殿的祭文中也說“伏願萬國來朝,共仰京都之壯麗”,都流露出武宗的弦耀性格。《元史》對武宗的評論“武宗當富有之大業,慨然欲創治改法而有為”是很貼切的。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大德五年,武宗出擊海都集團,“兵之始交也,武宗銳欲出戰”,脫脫執售力諫,武宗發怒竟揮鞭打其手。阿沙不花曾對武宗“惟麯櫱是沉,姬嬪是好”進行勸誡,而武宗一邊說“非卿孰為朕言。繼自今毋愛於言,朕不忘也”,卻又“因命進酒”。中書省臣以農事正殷,蝗蝝遍野,百姓艱食為由勸他停建角樓,武宗並不釆納。張養浩對創城中都等勞民傷財的做法提出非議竟被罷官。武宗不納忠言、武斷專橫的性格可見一斑。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草原民族建立的遼金元三個王朝,其帝王都有建立行宮的傳統,深受傳統影響的元武宗,想建立一所自己的行宮也是十分自然的。同時也正是武宗的好大喜功和剛愎自用,武宗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很可能出於樹立個人權威的考慮。他長期生活在漠北,現在成了蒙古的大汗、元朝的皇帝,需要通過特殊的措施來顯示自己的權威,藉以鞏固其統治。建立新都便是這樣的一種措施。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元代官方的文獻說,上都、中都的都城和宮闕是仿照大都城的樣式建造的。海山不顧反對,堅持建造中都皇城角樓,其用意也是在此。他很可能是想要同其祖父忽必烈建立上都一樣,自己也要在草原上建造一座新城,以此來為自己樹碑立傳。也正是基於這種心理,才使得中都工程得以在國家財政危機且災荒接鍾不斷的情況下能夠順利進行而使朝臣的屢次勸誡都不起作用,正如孟繁清先生所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元武宗,也就沒有中都城”。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綜上所述,元朝皇帝繼位的蒙漢雙軌制,一方面使漠北蒙古宗王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軍事力量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武宗常年握重兵於漠北,而且他是靠武力威脅奪得的帝位,南下繼位後,為了穩固統治,必然是要加強對元朝“興亡故地”、也是武宗根本所在的漠北的聯繫和控制。在和林與大都之間新建一個政治中心,縮短距離以加強統治,這種政治目的,就是武宗建立中都的主導原因。而張北地區,草原環境與武宗所繼承的濃重蒙古貴族傳統相吻合,在經濟、交通、戰略方面也都具備建都基礎,其地理區位由處在上都、大都、大同與嶺北之間,可謂是妮襟喉之重地,既能滿足聯繫漠北就近控制的政治需要,又能控引其他兩都,為建都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建都於此成為必然。

元武宗海山所處環境及其個人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嗎?

漠北征戰經歷引發了武宗控引和林的初衷,為其建立中都在思想上做好了準備,所以武宗即位十天就立即開始興建中都。其間中都工程屢次受到勸誡與質疑,但由於武宗的堅定立場,保證了它的順利實施。所以它是由武宗個人立意並堅決實施的一項工程,武宗的個人意志,在保障中都建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元武宗在張北建立中都,是政治、經濟、軍事、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在望兀察都之地建立行宮,在此建立都城宮闕成為中都。也就是說這座宮殿雖名義上是行宮,但卻是按照元都城的模式即大都和上都樣本而興建的。至大元年七月六日(1308年),行宮基本建成,元朝的都城由此變成了三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